陶瓷

青釉镂空双系罐

青釉镂空双系罐
  青釉镂空双系罐,通高17.7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14厘米。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两端贴半环形绳系。通体施青釉,腹上部满饰镂孔。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晋时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还原焰的烧制技术,青釉色彩较稳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除印贴、镂孔等装饰手法外,西晋的壶、罐、尊、洗类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饰装饰带,以细密的几何图案为主。此器釉厚处色调较深,釉薄处则浅淡,整体效果晶莹明澈。

青瓷羊形烛台

青瓷羊形烛台
  青瓷羊形烛台是江苏省镇江市出土的。羊高14.7厘米,为东晋时期的青瓷器。这件烛台为灰绿釉上有几处深褐色斑点,工艺上称为“釉下彩”。羊体作蜷伏状,肌肉丰满,显得健壮有力。羊头微昂,闭嘴,圆睁双目,双卷角后垂,头顶正中有一圆孔,是当作烛台或器物插座使用的。羊身两侧在瓷胎上划出翼纹,可见当初的作者想象力十分丰富,此烛台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当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现在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其原料为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风化后的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种瓷土含铁量较高,是烧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与石灰石配制而成的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这件烛台釉色匀净,充分显示出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原料选择上的重大进步。而卧羊整体塑造简练,局部刻划精细,将羊的驯顺特性凸显无遗,反映了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艺术化方面的追求。
  烛台呈跪伏羊形、羊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可用于插烛。羊躯肥壮,脊背长毛分披,腰间划双翼,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
  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随葬以避不祥。该羊形烛台,造型设计巧妙,装饰手法夸张醒目,其形态安祥,温驯可爱,是三国东吴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
  这件羊形烛台浅灰白色胎,遍施青灰色釉。呈卧羊形,羊头顶有一圆孔,体内空。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