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91—306年,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八个诸侯王之间,为争夺中央的最高权力互相残杀,发生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原臣服于西晋的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趁机谋反,史称“五胡乱华”。
316年,西晋为匈奴所灭。西晋王族被迫南迁,东晋建立。与东晋相对,北方则持续着各民族间的激烈争斗,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先后成立了十六个小国。最后,用武力征服各民族、统一北方的,就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
鲜卑拓跋部原居住于今东北大兴安岭山麓,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338年,拓跋部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并逐渐强大起来。376年,前秦灭代。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386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乘胜南下,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
进入中原后,拓跋珪奖励农业生产,招纳汉族士大夫参与统治,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孙拓跋焘承其前业。439年,拓跋焘灭后凉,结束了北方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治绩最著的一位帝王,他在位期间,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即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改姓汉姓“元”。这些举措对当时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民族大融合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北魏统治时期,社会文化方面出现的最重要现象,即佛教的盛行。我国三大石窟中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都是在此期间开凿的,敦煌石窟中也有北魏时期的精美雕塑。数以万计的佛像,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也生动地呈现出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北魏末年内乱不止,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北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