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丕中国历史上,魏、蜀(汉)、吴三国逐渐形成并呈鼎立局面(190年—280年),豪强势力混战兼并,三国争夺天下,最终归于晋。
  中国自秦经两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局面维持了四百年。到了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横征暴敛,加之灾情严重,农民生活不堪,纷纷奋起反抗。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汉廷令大将军何进等率兵守卫京城,镇压起义。时任骑都尉的曹操、任佐军司马的孙坚等均率军参与镇压起义。涿县(今河北涿州)的皇族后裔刘备也借机组织武装,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开始为世人所知。在此次农民起义中,豪强地主的私家武装由隐蔽逐渐转为公开,数量上也有很大增长;地方州郡的官吏也纷纷扩充自身势力,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松懈,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发展成为分裂割据的势力。
  中央王朝为加强对州郡的控制,改地方行政长官“州刺史”为统掌军政大权的“州牧”,派有名望的人担任。可是,结果却加剧了割据。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后,掌控朝政的皇亲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谋杀,并州牧董卓领军进驻洛阳,立汉献帝,并先后逼走曹操、袁绍等人。中央政权混乱不堪,董卓飞扬跋扈独揽朝权,促使地方割据势力迅速扩大。州郡牧守纷纷招兵买马,并起讨伐董卓。混战迭起,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三国形成时期。
  三国形成时期战争
  在这个时期,曹操力挫群雄,统一了中国北方,孙策经略江东、刘备攻取巴蜀,三国鼎立格局形成。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以袁绍为盟主,联合讨伐董卓,并进屯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周围。董卓派兵镇守洛阳外围的函谷、广成、伊阙、大谷、芭辕、孟津、旋门、小平津等地,以抗拒联军。联军中诸侯各怀异心,观望不前。曹操领孤军西征,败还后独立发展武装。接着,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董卓,于次年将其逼出洛阳。后来,孙坚死于袁术与刘表争夺荆州的混战中,董卓也为中郎将吕布所杀,豪强混战愈发激烈。其后,袁绍威逼冀州牧韩馥让位,又于初平三年击败占据幽州的公孙瓒。建安四年(199年)在易京之战,袁绍击灭公孙瓒,雄霸冀、青、并州以及幽州大部,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势力。
  曹操自初平三年任兖州牧后,招降青州黄巾军达30余万,选取其中精锐编为“青州兵”,实力大大增强,但在表面仍顺从袁绍,协助他北击公孙瓒,又南迫袁术败走江淮。时因吕布乘虚夺取了兖州大部,在曹操平定兖州后汲取教训,采纳荀盎“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建议,巩固自己在兖、豫州的统治。继而曹操迫汉献帝迁都许昌,出任大将军,以达到“挟天子以令不臣”的目的。同时广求人才,奖励农业,在许县及交通沿线地区大力屯田,足食强兵以待天下风云。此后三年,曹操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败张绣,杀吕布,死袁术,成为北方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