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孙策也筹谋攻取江东之地为立国之本。兴平元年(194年),孙策从袁术处领得其父孙坚旧部千余人,次年率部众与周瑜合军,并挥军东渡,攻取了秣陵、牛渚等地,后又攻占会稽,进取东冶,与袁术断绝了关系,谋求独自发展。孙策占据江东三郡,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忙于混战而无暇南顾的曹操对其暂取拉拢之策,表孙权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是时,袁绍和曹操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袁绍欲南下攻曹,曹操为壮大势力,也在图谋向黄河以北地区发展。曹操争取到渔阳太守鲜于辅,命其督幽州六郡,用以牵制袁绍后方;又遣臧霸攻占青州的齐、北海等,巩固东翼;分兵设防于官渡。接着,荆州刘表中立,西南部之忧解除;败刘备,占领徐州,以免多面受敌。建安五年,袁绍于统军10万进屯黎阳,曹操面对敌众己寡之势,声东击西挫袁军锐气,再回师固守官渡,择机袭烧袁军粮草,乘势大破袁军,歼袁军7万余人,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这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袁绍死后,其子袁熙、袁尚、袁谭等人争权内战,曹操趁机攻取袁氏基业之地邺城。接着远征柳城,最终消灭袁氏兄弟和与之勾结的乌桓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开玄武池练水军,在对可能动乱的关中采取相应措施后,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当时孙权承袭其父兄之业已逾八年,江东稳固,又统军攻克夏口,打开荆州的东大门,欲相机吞并荆州、益州。同时,依附荆州的刘备,也大大改变了长期寄人篱下的状况,他请得诸葛亮为谋士,确定先取荆、益,联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训练水陆军。刘表病亡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曹军所迫,领军南撤,被曹军追击于长坂,乃率军两万余驻樊口(今鄂州境),与孙权联军,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自为荆州牧,乘胜夺取武陵、长沙等四郡,并向孙权“借”得南郡,作为壮大发展、进图益州的基地。曹操败还北方,孙吴也得以巩固发展。由此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建安十六年,刘备乘刘璋恐惧曹操进犯之时,以助守之名率兵数万入益州,此后又召诸葛亮等率军入巴蜀,先取郡县,于十九年顺利入主成都。自此与曹操、孙权形成三个独立的、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告成。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
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