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发现唐三彩是在清末。当时陇海铁路修到了洛阳附近,自东向西穿过位于洛阳城北以历代墓葬区闻名的北邙山,破坏了无数的古迹。在唐墓中出土的大量珍贵遗物中,未曾一闻的唐三彩便就此问世。
“唐三彩”这个名词在古籍中未曾纪录,这个名字出现至今还不到100年,并且这个名字是由老百姓叫起来的。因其盛行于唐代,釉彩主要有黄、绿、白三种颜色。实际上,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唐三彩所用的色彩还有蓝、赭、紫、黑等,所以唐三彩的“三”在这里是表示“多”的意思,并非唐三彩只有三种颜色。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离洛阳不远的河南巩县就是烧制唐三彩的故乡。县城里黄冶河畔的古窑址,是发现的最早烧制唐三彩的地方。
唐三彩的烧制要经过两次工序——素烧和彩烧。彩烧之前,先给素烧后的白色陶胚涂上颜色,这就是施釉。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渲染流淌的现象,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
唐三彩主要用作陪葬明器,有俑像类和生活器皿类。俑像类主要有妇女俑、文吏俑、武士俑、天王俑、乐舞俑与镇墓兽等。这些俑神形兼备,因题材而刻画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马和骆驼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动物形象。马在中国人的心里代表着自强不息、鹏程万里的龙马精神,在唐三彩中它所表达的大都是人的精神追求。
而骆驼号称沙漠之舟,在唐代的丝绸之路上,就是通过骆驼把中原和西域连接起来。所以在唐三彩中,骆驼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商贸活动,与同出土的胡人俑一起再现了盛唐时中外频繁交往的情景。
唐三彩是融雕塑、绘画、陶艺三种技术于一体的艺术结晶;就造型上来说,唐三彩是写实的,从釉色上言,唐三彩是浪漫的。自然流露的美感和超现实的意念,水乳交融,统一而完美,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唐代陶瓷中,唐三彩是最能呈现大唐气象与盛唐文化形态的艺术精品,光色流离,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千年前的四海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