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隋代的著名的画家有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和展子虔。他们各有所长,大多继承了前代的传统。
展子虔,历北齐、北周入隋,在隋朝时曾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他的山水画被称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图中的山水“空勾无皴”,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已开点苔的先声。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苟。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
董伯仁,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隋朝初年尚在,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官至光禄寺大夫殿内将军。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曾在汝州白雀寺等地作壁画,备受唐代张彦远等人的看重。《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郑法士,吴(苏州)人。北周时为大都督左员外侍郎、建中将军,封长社县子,入隋后授中散大夫。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
隋代佛寺壁画大多在上都长安、洛阳一带,江南很少。见于文献记载的其多,如:展子虔画上都定水寺、崇圣寺、海觉寺、东都龙兴寺、江都东安寺、长安灵宝寺、光明寺、天女寺、洛阳云华寺、浙西甘露寺。董伯仁画上都崇圣寺、海觉寺、汝州白雀寺、江陵终圣寺、洛阳光严寺。郑法士画上都海觉寺、永泰寺、开业寺、清禅寺、延兴寺。郑法轮画上都龙兴寺、纪国寺、大云寺。尉迟跋质那画上都慈恩寺、光宅寺、兴唐寺安国寺、东都大灵寺。释迦佛陀画嵩山少林寺。释玄畅、释昙摩拙义画成都大石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