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相国隋王杨坚受周禅即帝位,改元开皇,国号隋,是为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师渡江入建康,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投降,陈亡。中国经历了二百七十馀年的南北分裂,至此重新统一。
隋朝统一中国后,中国南北文学在隋朝处于合流状态,不仅政治经济上,在文学方面也处于承上启下的时期。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北风诗派的诗人,北方诗风多贞刚之气,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色。如卢思道的《从军行》,反映的是边塞军旅生活;又如杨素和薛道衡,杨素为隋朝的开国重臣,历经沙场,对边塞的军旅生活体验尤甚,在诗中表现的更加真切;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将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是南朝诗风的代表。由于南朝的文学比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也发生变化。如卢思道的《美女篇》、《夜闻邻妓》、《后园宴诗》等,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难免由此而陷于轻艳。薛道衡的名作《昔昔盐》,因其中的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而见称于世,诗中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但到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虞世基是南朝文士中较有名望的一位,曾写过《出塞二首》等较好的作品。隋炀帝即位后,他成为深受器重的文学侍从,所作应制诗《四时白纻歌》、《奉和望海诗》等,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为作诗而作诗。当时隋炀帝身边的许多文士,如王胄、庾自直、诸葛颖等,作诗亦复如此,甚为雕琢堆砌而了无生气,故鲜有可观之作留存。
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至于隋代的散文,多用骈体,文华澡饰。隋文帝曾企图用政治力量改革六朝以来的浮躁文风,收效甚微,隋朝30多年散文依然维持南北朝散文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