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

音韵学-颜之推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需要,推动了音韵学的研究,音韵之书竞出。但那时吴楚之音“轻浅”,燕赵之音“重浊”,四方声调分歧很大,各种韵书无不杂有地方土音。
  开皇初年颜之推、萧该、陆法言等八人,感到各地语音驳杂,缺乏统一的标准,便共同研讨南北古今语音的同异,而以东晋南渡以前洛阳京畿地区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对当时语音详加校正。
  陆法言记录了诸人议论的大义,又参酌南北诸家韵书,于仁寿元年撰成《切韵》五卷。《切韵》是集南北音韵研究之大成的巨著,为唐宋时期音韵学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切韵》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共5卷,收1.15万字,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原书久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