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是唐朝歌舞的精华所在,也是在大唐盛世之下的巅峰之作。>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作曲,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来编舞并表演。安史之乱爆发后,这段经典的舞曲也随之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烧毁。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霓裳羽衣曲》演绎了唐玄宗向往神仙,到月宫后见到仙女的神话。因此,从舞蹈的编排到音乐的演奏以及服饰的设计,都着重渲染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梦幻感受。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因此唐代文人都曾经予以歌咏或笔录。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霓裳羽衣曲》的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全曲分散序、中序和曲破三部分。散序为整支乐舞曲的前奏,全是自由节奏,由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组成,没有夹杂舞蹈和歌曲;中序又名歌头,是一个慢节奏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并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音乐风格铿锵有力,跌宕起伏。整体节奏上是从缓慢再逐渐加快,结束时又转慢。白居易对此舞精美的称赞是:“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舞曲已经有了庞大而多变的编排风格,其完美的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取得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