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或称孔教、名教、礼教或先王之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史记》,其《游侠列传》道: “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到了汉代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另外,还有狭义上的儒教,是指民国初年以来康有为等人的孔教运动。
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宗教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宗教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宗教仪式。
中国儒、道、佛三教中,儒教创立时间较早,虽然汉代就有独尊之说,但直到科举制度成形,儒教才获得民间普遍支援。
隋代佛、道皆重,独轻儒生,所以儒教的社会地位最低。科举制度的实行改变了这一状况。汉尊儒学,但统治上层仍由贵族把持,多为“举荐”制,寒门很难进身。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寒门子弟可以凭文采武功被直接录用。而当时道教、佛教都得到极大发展,和政权发生较为严重的社会资源竞争,世俗政权为了笼络人心,便利用道教、佛教的“个人修炼可向高层次飞升”的观念,把无神的为政权结构服务的儒教,加入“科举”的信条,这就是中国浓厚的“官本位”思想的根源。
同时,隋唐时期的礼仪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唐代中期制订的《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其中对于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这样的制度建设本应使国家趋于安定,然而不久即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国家从此陷入混乱,唐代政权从此也一蹶不振。
唐朝后期的儒者反思儒教的效能,一面主张应该坚决排斥佛教和道教,另一面认为应诉诸人们内心,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的虔诚,因而对于心性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儒者们最重要的理论方向。《孟子》、《大学》、《中庸》等过去被忽略的儒教典籍受到特别重视。
到了宋代,经过程颢、程颐兄弟和他们的后继者主要是朱熹的努力,《孟子》等著作受到特别的重视,和《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儒者们必修的最重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