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倭国(日本)原来并没有国名,中国唐朝以前一直称之为“倭”、“倭国”、“倭奴国”,含有“多山之地”的意思。7世纪初,推古天皇即位,圣德太子摄政,方在“倭”字之前加了一个“大”字,称“大倭”,后来演变成“大和”,日本民族也称“大和民族”。“倭”是中国为之所起国名,“日本”这一国名,是唐朝时出现的。
早在隋朝,其王致书炀帝即自称“日出处天子”。至武则天时,唐朝称其为日本。张守节《史记正义》载:“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日本”这一国名的产生,深深打上唐朝文化的烙印。天皇制建立之初,并无年号,只是某天皇某某年,如推古天皇三十一年。孝德天皇即位后,仿效唐朝,于公于645年起用“大化”这个年号。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这些遣唐使和随船的留学生,在唐朝如饥似渴地学习。留学隋唐的学生回到日本,向天皇奏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以“大唐国为蓝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公元646年(日本大化二年)元旦,孝德天皇颁诏“改新”。据学者的考察,“大化改新”所颁律令,与唐朝律令相同、相似的条文竟多达420余条。
唐朝的都市建筑制度,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大创举。圣武天皇时,太政官奏议:“京师乃帝王所居,万国朝宗之地,如不壮丽,将何以表德!”于是,日本先后在奈良、京都建起了藤原京、平城京和平安京。虽然它们占地面积不等,但都是仿照唐朝长安城的规模修筑的。其中,奈良的平城京最为典型,面积有长安的四分之一,宫城位于城的中轴线北部,棋盘式的街道划出方块形的坊里,街巷中线都直对一个城门,设东市、西市。中轴线大街亦称“朱雀大街”,青瓦、红柱、粉墙、各宫均挂扁额,建筑壮观。唐代的长安城原貌已不复存在,平城京却成为唐代城市建筑的一座实物模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