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大昭寺前,相传有一棵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唐柳”。据说,在文成公主入藏前,西藏是没有柳树的,而文成公主到达拉萨后,将灞桥别离时皇后所赐柳枝亲手植于大昭寺周围。自此,“唐柳”根扎高原不断繁衍,延续着汉藏1300多年的亲情。
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告别繁华的唐朝都城长安,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段汉藏和亲的佳话,不仅揭开了汉藏民族关系的新篇章,而且通过贤良的文成公主,给雪域高原带来了中原较为发达的医药、纺织、历算、造纸、制陶等技术,促进了西藏的发展,文成公主也因此受到了汉藏人民的爱戴。至今,在西藏博物馆、大昭寺、布达拉宫内,文成公主的画像、塑像随处可见,传统藏戏《文成公主》演了一遍又一遍,人们在小说、诗歌、口头文学中也经常讲述她的故事。
大昭寺前的“唐柳”是汉藏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在“唐柳”下面,“唐蕃会盟碑”上藏汉两种文字至今清晰可辨:“唐蕃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之。”络绎不绝的朝佛群众在碑下酥油灯专供处顶礼膜拜时,总忘不了要给“唐柳”树干挂上洁白的哈达。
历史的风雨能改变世间的许多东西,但难以消磨人们对文成公主传奇经历的记忆,随着“唐柳”的年年新绿,这段万里和亲的历史显得越发清晰、亲切。
唐与吐蕃的亲谊关系共历200多年,其间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古茶叶之路”、“唐蕃古道”、“古麝香之路”等,吐蕃还派出一批批学子到唐都长安学习。
大昭寺前的“唐柳”,有着坚韧的生命力,是牢不可破的民族团结的象征。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奔赴雪域高原,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西藏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