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墨子•非攻中•十八》:“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以人为镜”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喜的是,在他的身边就有着一面监督他的“明镜”——魏征。他尽心竭力辅佐唐太宗十七年,始终以谏诤为己任,阻止或纠正了唐太宗许多错误行为和主张,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有一次,李世民的一名宠臣进献了一只非常好玩的鹞鹰。这只鹰雄健英俊,惹人喜爱。于是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工作,让那只鹰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玩得十分开心。
魏征得知有人进献给皇帝一只庞鹰,急忙来到宫中。门官进去告诉李世民:“魏征到了。”李世民怕魏征指责自己,情急之下将那知鹰塞进怀里。其实这些举动都被魏征看见了,但魏征装作没看见的样子和李世民谈论起国家大事来。一边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魏征,一边是怀中藏鹰、心神不定的皇帝。魏征的事情说起来没完没了,李世民又不敢催促他离开,只好十分难受地听完魏征十分冗长的汇报。终于等到魏征告辞走了,李世民拿出鹞鹰一看——死了!
李世民怒火一下被点燃了,可他又认真地想了一会儿,终于明白魏征的一片爱国、忠君的好心,怒火也渐渐平息。从此,李世民再也不沉迷于玩乐享受之中,专心致志地治理国家。
几年后,魏征因病去世了。李世民非常伤心,他对大臣们说:“人要想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衣服穿得合不合体,只能照镜子观察。而国君要想知道自己的错误,就必须依靠忠臣,也就是说国君应当以人为镜子,这样就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端正做人的品德、今天,我失去了魏征就像失去了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