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晟

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流民杨钦流亡至都兰可汗处,谎称彭国公刘昶与宇文氏女共谋反隋,特遣其来密告于大义公主,都兰从此不向隋朝进贡。为探听突厥动向,长孙晟奉命出使突厥。大义公主见到长孙晟后,言辞不逊,并派心腹安遂迦与杨钦煽动都兰可汗反隋。长孙晟回京后,将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长孙晟出使突厥,向都兰可汗索要杨钦。都兰可汗谎称:“检校客内,无此色人”(《隋书•长孙晟列传》)。长孙晟于是买通其帐下达官,探知杨钦之所在,趁夜将其抓获。公主谋反之事被揭露,都兰可汗不得已,只好将安遂迦等人拘捕,交给长孙晟带回。回京后,隋文帝大喜,为长孙晟加授开府,并遣其再次入藩,诛杀大义公主。
  是年,都兰可汗向隋朝上表请婚,朝廷准备答应时,长孙晟上奏说:“雍闾反覆无信,纵与为婚,终当必叛。染干者,处罗侯之子,臣前与相见,亦乞通婚,不如许之,招令南徙,使敌雍闾。”隋文帝准其所奏。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突利可汗派500骑随来迎娶安义公主,并依长孙晟率众南徙。此时都兰可汗气怒,常率部抄略隋境。突利可汗察知其动静,即派人报隋。因此都兰可汗每次入边,都因隋边境都先有防备而未能得逞。
  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二月,突利可汗奏报都兰可汗准备攻击大同城(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东北)。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元帅,尚书左仆射高颎出朔州,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上柱国燕荣出幽州,三路进击突厥。
  都兰可汗遂与达头可汗结盟,合兵掩击突利,突利可汗大败。都兰尽杀突利的兄弟子侄,率部渡河进入蔚州。突利与长孙晟独率五骑趁夜南逃,天明时行约百余里,并收集数百名散骑。突利可汗对长孙晟说:“兵败入朝,大隋天子怎么会礼待我呢?”长孙晟知其有二心,遂派人入伏远镇(今山西大同西北)速举烽火,对突利可汗谎称:“我国家法,若贼少举二烽,来多举三烽,大逼举四烽,使见贼多而又近耳”(《隋书•长孙晟列传》)。突利可汗于是与长孙晟投城。入镇后,长孙晟留其达官执室以领其众,自带突利可汗于四月入朝。隋文帝闻后大喜,进授长孙晟左勋卫骠骑将军,持节护突厥。十月,隋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并赐射于武安殿。启民可汗给长孙晟六支箭,发发皆中。时有群鸟飞过,隋文帝对长孙晟说:“公善弹,为我取之”(《隋书•长孙晟列传》)。结果十发皆中,鸟应丸而落。这天,百官得赏,其中长孙晟居多。
  随后长孙晟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给启民可汗驻守,令其招抚突厥其他部落,前后归附者万余口,长孙晟将归附之人全部安置妥当,从此突厥归附。时安义公主已卒,长孙晟又奉命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
  十二月,都兰可汗被杀,其部大乱,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长孙晟上奏说:“今王师临境,战数有功,贼内携离,其主被杀,乘此招诱,必并来降,请遣染干部下分头招慰”(《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许之,都兰部果然尽来归附。步迦可汗大为恐怖,遂于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率兵进犯隋边。晋王杨广与步迦可汗对峙不下,长孙晟知突厥人马均需饮用泉水,便献计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药。突厥人、畜饮水后多被毒死,人心惶惶,遂连夜遁逃。长孙晟率部追击,斩杀突厥千余人,俘百余口,六畜数千头。凯旋回京后,长孙晟被授上开府仪同三司,并再次还大利城,安抚新归附之众。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诏令杨素为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援助启民可汗北击步迦可汗。军至黄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袭扰启民可汗,掠走男女6000人、牲畜20余万头。长孙晟与上大将军梁默奉杨素之命率轻骑追击,转战60余里,大败突厥。长孙晟又教启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抚归附,十余部背离步迦可汗。步迦可汗溃不成军,西奔吐谷浑。
  长孙晟回朝后,适遇隋文帝被隋炀帝所杀,由于隋炀帝和长孙晟有过旧交,于是任命长孙晟为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即日拜左领军将军。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北巡至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因怕启民可汗惊惧,便先派长孙晟到启民可汗部喻旨,启民可汗召所部奚、室韦等数十个部落的酋长齐集迎帝。长孙晟见杂草丛生,欲令启民可汗亲自除之,并让各部酋长看到,使之明白天子之威重。于是手指帐前之草说:“此根大香。”启民可汗闻后说:“殊不香也。”长孙晟又说:“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隋书•长孙晟列传》)。启民可汗这才悟其本意,遂拔佩刀,亲自除草。其余各部族长争相效之,启民可汗又命举国开御道,西起榆林,东达于蓟,长3000里,宽百步。隋炀帝听到此事,对长孙晟的办法非常赞赏。后长孙晟除淮阳太守,未赴任,复为右骁卫将军。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隋炀帝深表悼惜,赐赠甚厚。长孙晟一生同突厥交往达20余年,凭其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