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若弼

贺若弼(公元544年—607年),字辅伯,隋朝著名将领。
  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隋书•贺若弼列传》)。北周齐王宇文宪对他十分器重,用为记室。不久,封当亭县公,升小内史。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贺若弼随上柱国、行军元帅韦孝宽攻陈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区),克寿阳(今安徽寿县)等数十城,使长江以北土地皆入于北周。其中贺若弼的计谋居多,于是拜为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次年,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总揽朝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起兵造反。杨坚怕贺若弼随之生变,急派亲信长孙平取而代之。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国号隋,是为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就有统一中国之志,查访可胜任者戍镇江淮。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于是杨坚拜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委以平陈之事,经略一方,作灭陈准备。贺若弼欣然从命。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杨坚多次谋议灭陈之策,贺若弼献取陈十策,获文帝称赞,赠赐宝刀,以示殊荣。攻陈前,贺若弼卖掉老马,大量购买陈船,藏匿起来,又买破旧船只五六十艘,泊于小河,使陈军以为隋军没有战船。多次将换防士兵集于广陵,大张旗帜,沿江射猎,人马喧噪,以迷惑陈军,使之不加戒备。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月,杨坚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集中水陆军51.8万,统由杨广节度。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8路攻陈,贺若弼为行军总管,率军出广陵,云集在长江北岸。陈军因被迷惑,所以毫无察觉。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贺若弼军提前发起进攻,出广陵南渡。陈军猝不及防,慌溃而逃。初六,贺若弼军乘势攻占重镇京口,擒其刺史黄恪,俘获敌众6000余人,均优待释放。贺若弼军军令严明,秋毫无犯。对俘众却给予优待,发给资粮,尽皆释放。所以所向披靡,降者甚众。
  随后贺若弼以一部进屯曲阿(今江苏丹阳),以防三吴(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等)陈军增援,自率主力西进,从左翼攻陈都建康(今南京);隋军另一路韩擒虎军也于初七攻占姑熟,沿江东进。贺若弼、韩擒虎两军自北、南两道并进,沿江诸戍,望风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