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琮(公元557—610年),隋代著名高僧,俗姓李。他精通梵文,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彦琮自幼即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彦琮8岁时,有一个僧人边法师,让他读《须大拿经》,近七千字的经文彦琮一日就读完,并能通晓经义,倒背如流。因此,边法师对他超人的阅读能力和记忆力十分惊奇。彦琮十岁出家时,聪慧名声已经广为传播。
北周灭齐后,佛教衰落。周武帝知道彦琮佛、道、儒三教俱通,就把他请到宫内,和他清谈玄理。周武帝大力宣扬道教,大做道场。彦琮因为详知典籍,被请来主持道场。在谈论道教时,彦琮还会把佛法加进去,使听众不知不觉接受佛法。
开皇三年,彦琮随文帝东巡,受到晋王杨广的礼遇。开皇十二年,文帝再次下诏让彦琮入京掌管佛经翻译。仁寿二年,文帝让彦琮撰写众经目录,他把众经分为五种类型:单译、重翻、别生、疑伪和随卷。大业二年,炀帝召彦琮入宫,和他谈论佛法。彦琮向炀帝讲述译经的事情,又给炀帝看了他所做的颂,使炀帝对佛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炀帝传旨在洛阳上林苑设立译经馆,让彦琮主持。当时在林邑得到佛经五百六十四甲一千三百五十多部,彦琮于是写成五卷的七体目录,译成经书二千二百多卷。该书共分草本、重译、别生、疑伪、缺草等五卷,勘定了当时书写佛经总集的标准,对后世经典具有很大影响。此书一刊出,即盛行一时。不久,彦琮又撰写了《西域传》,改正了当时同类著作的错误,充实了内容,使人们对西方的地理状况、风俗人情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当时,有一个印度僧人来谒见隋文帝,回国时,请求带回隋国《舍利瑞图经》和《国家详瑞录》,彦琮独自一人将它们翻译为梵文,这两部书在西域诸国流传很广。
彦琮一生共译经22部,他每译一经,必制序,述事于经首。为了给译者制订规范,他以多年实践经验,论定了翻译外藉的楷式。此外,彦琮还著有《天竺记》、《西域传》、《大隋西国传》等。彦琮的著作和译文,繁荣了东西方佛教界,促进了东西方佛教界的交流,尤其是在西南诸国传播了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积劳成积,彦琮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病逝,终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