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601年-636年),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长孙无忌兄妹与高氏被异母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得舅父高士廉收容。大业七年(611),在高士廉安排下,时年十三的长孙氏嫁给唐国公次子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被立为秦王妃,李世民登基后被立为皇后。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明大义,生活节俭,是一个非常贤惠的皇后。她与唐太宗感情极好,唐太宗的第一个(即太子承干)和最后一个子女〔即新城公主〕都是她所生。在她死后,李世民未再立皇后,并亲自抚养她所生的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李明达二人。
李世民常与长孙皇后讨论国家大事,起初她以自己是一介女流为由不肯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后在李世民的一再请求和命令下终肯为他出谋划策。长孙皇后多次让其兄长,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的长孙无忌向李世民辞官,同时也多次劝李世民不要重用她哥哥,准其辞官。她语重心长地告诫长孙无忌,前朝外戚掌权多危害社稷,切不可重蹈覆辙。在妹妹的告诫下,长孙无忌多次向太宗请辞,为此李世民向皇后解释说他用长孙无忌并非因其为皇亲国戚,而是因为他的才能。然而在长孙皇后的一再请求下,李世民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长孙皇后在世时她哥哥始终没有执掌大权。
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居功甚伟。长孙皇后在位期间,积极履行皇后职务,曾两次行先蚕礼。她利用自己对李世民的影响力,多次为朝臣、宫人化解危机,平息李世民的怒火。
长孙皇后曾著书《女则》共十篇,已佚。今存诗一首。她死后与唐太宗合葬于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