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而在这个时候,一代英主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以今天的拉萨为都城,建立了吐蕃王朝。一位唐朝的公主离开了兴盛繁华的长安,远赴西藏。她的身上,肩负着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联盟的重任。从此以后,两个伟大的王朝就以舅舅和外甥彼此相称。这位公主,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成公主。
为什么文成公主要远嫁到西藏呢?因为在唐朝贞观时期,由于唐太宗治国有方,而且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十分友善,对西域各国也一视同仁,所以赢得了各国各族的共同推崇,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而且他们也都十分仰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吐蕃是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即位之后,在大臣们的帮助下,统一了吐蕃各部,称雄于雪域高原。松赞干布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同时也十分希望能够与唐朝交好,于是,他从公元634年开始就派机智勇敢的大臣禄东赞出使唐朝,向唐太宗请求结成秦晋之好。传说禄东赞运用聪明才智,破解了唐太宗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取得了唐王朝的同意。公元641年,唐太宗决定把唐朝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觉得自己能够担任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友好使者,十分荣幸。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文成公主不但携带着唐太宗赐给松赞干布的各种珍宝,而且还把一些自己平时喜欢的中原文化典籍和吐蕃所缺少的农耕产品带在身边。
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亲,文成公主就在此处休息了一段时间。休息的时候,文成公主把她从中原带来的谷物和蔬菜种子交给当地人民,并且和随行的工匠一起向当地百姓传授种植方法,以及磨面、酿酒等技术。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在石头上刻下了公主的容貌和她的事迹。
文成公主生性喜爱佛教,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当时吐蕃还没有广泛的佛教信仰,因此公主出行时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并且决定在吐蕃建佛寺,弘扬佛教。她到了吐蕃之后,主持修建了小昭寺,安放她从长安带来的佛祖释迦牟尼像。从此,佛教开始在西藏广泛流传。为了表示自己对佛教的虔诚,文成公主还用佛教的词汇为拉萨四周的山命名,这些名字至今仍在沿用。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了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随文成公主一起来吐蕃的文士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农技人员也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据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的时候,吐蕃使者曾经对公主说,当地没有养蚕,也没有蚕丝制品,希望公主能够带一些蚕到吐蕃。但是,皇帝不允许公主这样做,于是,公主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几只蚕放在自己的帽子里,另外还带了桑叶和桑树的种子,这样,就把养蚕技术带到了吐蕃。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也反映出了文成公主对吐蕃人民日常生活的关心和爱护。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一切不仅被载入史册,也深深铭刻在汉藏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