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中国古代的王朝之中,唐代是最有魅力,也是最有活力的。在唐朝的魅力与活力吸引下,许多边疆的少数民族主动向唐朝学习,并且与唐朝保持友好的关系,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与日俱增。
  在唐朝历史上,前后三次向唐朝请求和亲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但是吐蕃王朝的缔造者与民族英雄,更是唐朝民族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人物。
  松赞干布(约617-650年),出身于吐蕃赞普家庭,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喜欢吟诗,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王子,因此受到了民众的钦佩和拥戴。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代。吐蕃人民在高原上生活,根据不同的地貌特点,有些人从事游牧业,有些人选择农耕的生活方式。在松赞干布即位之前,吐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国,而是由很多部落组成的大民族。吐蕃民族具有尚武精神,以战死为荣,如果一家几代都连续战死,就会被看作“荣誉甲门”。
布达拉宫   松赞干布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囊日论赞初步统一了吐蕃,由一个山南小邦的首领一跃成为吐蕃各部的君主。在松赞干布13岁的时候,囊日论赞赞普被叛乱贵族以毒药害死,很多部落随之发生叛乱,西部的羊同部落乘势入侵,苏毗旧贵族也在积极地进行“复国”活动,吐蕃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在动乱的局势下,松赞干布继承王位,成为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赞普。虽然当时他只是一个少年,在作战中却十分骁勇,并且富有谋略。在叔父等大臣的协助之下,松赞干布平息了贵族叛乱,将投毒者全部处死。后来,经过几年时间的征战,兼并了吐蕃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出生的时候,吐蕃王朝的都城还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在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之后,为了更好地对吐蕃全境进行管理和统治,松赞干布在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迁往逻些城(今西藏拉萨),从而开辟了藏族历史的新纪元。
  内部统一之后,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进一步扩大统治区域。他先后征服了生活在青海和四川地区的党项部族和生活在青海、甘肃一代的吐谷(读为“郁”)浑,使吐蕃王朝东部与唐朝的凉州和松州接壤,南至婆罗门(印度),地域空前广阔。
  松赞干布在位时期,青藏高原在地理上正处于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点,随着统一的出现,吐蕃内部的信仰与文化也在朝着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松赞干布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虚心接受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精髓。他先是迎娶了邻国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妻,从而引进了尼泊尔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形成了西藏艺术中的“尼泊尔流派”,然后又向唐朝求婚,迎娶了文成公主,引进了中原地区的科技与文化,在艺术上也形成了“内地汉式流派”。
  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十分珍贵的佛祖释迦牟尼像,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这两尊佛像是藏民们公认的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为了供养如此珍贵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这就是大昭寺和小昭寺。此后,松赞干布又在西藏各地兴建佛教寺院,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兴盛。
  松赞干布不但在推广佛教文化方面有如此突出的贡献,在对吐蕃内部的文化与制度建设方面,更是功不可没。他创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制度,制定了法律,同时派出贵族子弟到天竺学习文字,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有30个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加强了藏族民众的内部认同感。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在逻些城去世,他为藏族形成与发展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也投入了一生的精力,正因为如此,藏族人民对他十分景仰,尊称他为松赞干布,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深沉、宽厚、杰出能干的男子。他是藏族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少数民族领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