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

在二十世纪中期,曾经有一位名叫高罗佩的荷兰外交官来到中国,读到清朝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时,如获至宝,对书中主人公狄仁杰的破案故事大为折服,不但将其翻译成英文,还在原本的基础上自行创作,使之成为《狄公案》系列小说。这部小说在西方引起轰动,风靡一时。狄仁杰也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不过狄仁杰可不仅仅是小说中描绘的那种传奇神探。在历史学家眼中,他更是一位唐朝著名宰相,是一位把太平时代的执法者与乱世的忠臣集于一身的人物。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少年时代,他一心埋头刻苦读书,深入钻研儒家经典和百家之言,狄仁杰长大以后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谁知不久,便遭到诬告而被捕。在接受黜陟使阎立本传讯的时候,狄仁杰据理直言,申诉冤情。阎立本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公元676年,狄仁杰上调中央,担任掌管刑狱的大理丞。在短短的一年中,他认真负责地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而且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人们都称赞其办案公正宽大,后人也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以洛阳为神都,号“圣神皇帝”。不久,发生了李唐宗室反抗武则天统治的叛乱。当叛乱平息之后,狄仁杰被派到叛乱发生地豫州做刺史。对于如何处理那些参与叛乱的人,狄仁杰有他的见解。他认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被迫加入到叛军中的,他们只是普通的百姓,不应该处以死刑,而且对他们宽大处理,恰好可以表现出武则天宽大慈悲的胸怀,必然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武则天比较认同狄仁杰的看法,把这些人从死刑改判为流放,豫州的局势很快安定下来,狄仁杰的见解得到了证实。
  这些出色的表现,怎能不让武则天对他另眼相看?而他在武则天控制政局之后又坚持拥护唐朝统治的立场,又怎能不让武则天把他当作可以委以重任的社稷之臣?所以,在武则天时代,狄仁杰步步高升,最后成为武则天身边最得力的宰相,国家大事如何处理,武则天都要问过狄仁杰才能放心。纵使酷吏和外戚们在武则天身边屡次进谗言诽谤狄仁杰,武则天对他的信任依然有增无减。因为武则天和狄仁杰的年龄比较接近,所以有时候武则天也会把自己心中的疑惑和日常遇到的事情讲给狄仁杰,征求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