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5年,回纥、吐蕃等五个民族联合三十万大军进攻长安,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郭子仪沉着冷静,胆略惊人,仅带了几名随从前往回纥军中谈判,成功说服回纥军阵前反戈。吐蕃军队大为惊慌,连夜退走。这样,郭子仪不用一兵一卒,不费一刀一枪,就解除了长安之围。
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在他的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郭子仪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却能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可是,战场上永远没有常胜将军,郭子仪也不例外。他在公元759年战败,安史之乱的局面不但没有结束,反而延续了下去。这让举国上下的神经再次紧张起来,对他不满的宦官也借机向皇帝进谗言,收回了他的兵权。此后,虽然他曾经几次被重新起用,但不是因为兵败无功而返,就是因为受到宦官的中伤而被冷落。在他日益远离唐朝政治核心的时候,皇帝对他的封赏却越来越多,甚至将“汾阳郡王”的头衔加在他的身上。
作为一位老将,郭子仪对李唐王朝可谓鞠躬尽瘁,他一生经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二十余年中,身系唐朝廷的安危重任,被誉为中兴名将。郭子仪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时年85岁。德宗闻讯后停止早朝5日,以示哀悼。朝廷在悼念他的诏书中将他比作周朝的姜子牙和周公,盛赞他御寇保国的功业,说他“训师如子,料敌如神”。
后世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皇帝却不猜疑他;地位极高,同僚却不嫉妒他;生活奢侈,人民却不非议他。在历史上,郭子仪成为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既富贵又长寿。然而最值得人们纪念的应该是他为使人民免受劫掠之苦,报国安民,拯救国难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