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名将的传说,薛仁贵人们通过赞扬武将的英勇和忠诚,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感情和价值取向。薛家将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薛仁贵,是一个在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的壮士,是抵抗外族侵略弘扬国威的勇将,也是一片赤诚保卫边疆的忠臣。而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也确实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汉,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和社会安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他出身贫寒,不过仍然坚持习文练武。三十岁之前,他一直在乡间务农,没有得到发挥才能的机会。
    早在隋朝的时候,高句丽问题就一直是困扰统治者的一块心病。隋炀帝曾经三次攻打高句丽,但都未成功。在经历了贞观之治的清平局面之后,唐太宗也开始准备进攻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天,唐太宗下令招募军士、调集粮草物资,三十岁的薛仁贵听到消息,决心报效国家,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征。
  不久,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张士贵率领的军队行进到安地时,郎将刘君昴被敌军围困,情况十分危急。薛仁贵孤身一人上前援救,把敌将斩于马下,并且将人头悬挂在马鞍上,震慑了敌军。凭借这一次英勇的表现,薛仁贵成为军中的英雄。
  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六月,唐军和高句丽军队在安市进行战斗。当时,薛仁贵身穿白衣,在队列中显得格外醒目。他首当其冲,杀入敌方阵营,高句丽将士纷纷后退,被他杀开一条血路。唐军随之发动猛攻,高句丽军大败。这一场战役,是薛仁贵大显神威的一仗,在战斗之前,唐朝军队和高句丽军队的数量对比是一比五,而唐朝却戏剧性地以少胜多,虽然其中有战术、军队素质的原因,但薛仁贵的无畏精神和骁勇善战无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这场战斗,薛仁贵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注意到了薛仁贵的神勇,在战后特别召见了他,赐给他两匹战马,四十匹绢,并破格提拔薛仁贵为从五品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都尉,还特别把他调任为北门长上,以亲卫的身份负责保护唐太宗的人身安全。
  这对薛仁贵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光荣,因为按照唐代的法律规定,薛仁贵这样没有任何官场经历的人,要经过十分艰难的考试与考核途径,才能进入官僚队伍,而唐太宗的亲自提拔,让薛仁贵一下子少奋斗了几十年。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其实,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人,因为作战勇敢,受到圣明君主唐太宗的亲自接见,这件事情本身对薛仁贵来说就十分具有纪念意义。
  等到唐朝军队从前线回师的时候,唐太宗还特意对薛仁贵说:“以前跟随我打天下的旧部,现在年纪都已经大了,我想把军事上的事情托付给那些骁勇善战的将军。而最适合的人,就是薛爱卿你啊。寡人这次不因为得到辽东而开心,但是却因为得到薛爱卿这样的虎将而欢喜。”唐太宗对薛仁贵如此看重,而且一再勉励他,不但因为薛仁贵确实是一员虎将,而且因为唐朝开国时代的猛将们都已经先后老去或者逝世,军事人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代,薛仁贵的出现,让唐太宗感到一丝欣慰。
  可以说,唐太宗征高句丽之战为薛仁贵提供了展现他个人光彩的舞台,也为薛仁贵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因为薛仁贵在高句丽战场的出色表现,唐太宗加封他为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也没有辜负唐太宗的期望,在唐高宗在位期间,薛仁贵先后随军征讨高句丽、契丹,再次建立功勋。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薛仁贵率军到天山抗击铁勒,三箭射死敌军三人,令敌军闻风丧胆,唐朝军中因此流传两句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唱歌入汉关”。
  可以说,薛仁贵在高句丽和天山的战功,是唐代国力兴盛、军事强大的直接表现,也是唐朝军民保卫领土安全与和平的象征。正因为如此,从此以后,薛仁贵的名将事迹开始在民间流传,渐渐成为通俗小说中的传奇故事,而薛仁贵本人,则被当作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英雄,成为人民心目中的楷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