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兼济天下就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而在封建王朝中,只有获得皇帝的认可,才能实现“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正因为这样,许多有着独立精神的士大夫们不愿意与帝王将相们妥协,不得已而放弃自己的政治志向,真正能够做到兼济天下而又无愧于心的儒家士人则少之又少。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高度评价一位前代的士大夫,称他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位让苏东坡十分敬佩的士人,并没有趋炎附势、屈从皇权,而是以自己的精神情操去影响天下人。他,就是唐代的大思想家和文学家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韩愈自称是名望显赫的昌黎韩氏后人,所以他也被称为韩昌黎。他的父亲韩仲卿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清官,还曾经和大诗人李白、杜甫等有过交往,这些家世背景,对韩愈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韩愈出生两个月之后母亲就过世了,父亲韩仲卿也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世,年幼的韩愈在长兄韩会和嫂嫂郑氏的抚养下成长,特别是嫂嫂郑氏像母亲一样关爱韩愈,让韩愈从小就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情,这也是他后来一直强调道义与真情的一个感情源头吧。
在韩愈出生前的五年,唐朝有史以来最大的内乱——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了,表面上危机已经过去,但是大唐帝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内部矛盾重重,社会危机也不断萌生,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在这样的社会下成长,韩愈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内部问题和百姓的疾苦都十分了解。作为一位儒家知识分子,他十分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状况,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重建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韩愈的人生之路却充满了坎坷。他曾经先后几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落榜。终于,在唐德宗贞元八年的进士科考试中,他以十三名的成绩登科,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做官的资格,在几次碰壁之后,心中充满愤懑之情的韩愈离开了京城长安。从贞元十二年开始,他先后在几个地方的节度使手下充当幕僚。这个时期,韩愈的文学才华就获得了文人们的认可,他成为驰名海内的博学文士。
贞元末年,韩愈曾经有短暂的时间回到京城做官,但是不久便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在荒僻的阳山县,韩愈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是继续磨砺自己的意志,积累自己的施政经验。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韩愈被调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他上任之后,就向兵部侍郎李巽求助,并且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遭遇原原本本地陈述出来,还把自己所写的“扶树教道”的文章寄给李巽。在李巽的帮助下,韩愈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再一次回到了首都长安,历任国子博士、刑部都官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务。
元和十二年,韩愈跟随裴度平定淮西叛乱,并且写下了著名的《平淮西碑》。这篇文章被后代的思想史研究者视为重建唐朝国家权威的重要文本,在中晚唐思想界具有重要地位。
元和十四年,宦官杜英奇迎佛骨至长安,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对此十分虔诚,甚至不惜捐巨资作为布施。针对这种情况,韩愈本着维护国家尊严与儒家思想信条的原则,冒着生命危险,上疏进谏,反对这种崇佛媚佛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谏迎佛骨表》。结果,唐宪宗勃然大怒,几乎要把韩愈处以极刑。在大臣们的极力劝阻之下,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岭南,是唐代流放犯罪官员的地方,人们传说那里有瘴气,能够致人死命,韩愈因为忠心进谏,结果受到这样的贬黜,十分难过,在被贬途中遇到前来探望他的侄孙韩湘,就写下了著名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到了潮州之后,韩愈并没有消沉,而是尽心竭力为潮州百姓造福。潮州有危害百姓的鳄鱼,韩愈到任之后,与当地百姓制定对策,鳄鱼终于离开潮州,韩愈也为此写了《祭鳄鱼文》,作为对这番努力的纪念。
后来,韩愈又一次回到京城,但这已经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调任了。长庆四年十二月,韩愈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七岁。他把“文以载道”的创作原则和“不平则鸣”的人生精神留给世人,无论是在思想上、文学上、政治上还是人生观上,都成为足以为后世所学习、所敬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