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星灿烂的唐代文坛上,有一个人曾经与韩愈齐名,共同倡导被称为“古文运动”的散文改革,影响中国文学近千年;在风云变幻的唐朝政坛上,有一个人曾经为了黎民百姓的疾苦,积极寻求变革,却在政治旋涡中倍受打击,长期贬官,发配蛮荒。他文名显赫,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造福一方,受后世之景仰。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氏与薛氏、裴氏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到了唐代,随着门阀大家族的地位衰落,柳氏的地位也大不如前。柳宗元出生于“安史之乱”后的困难时期,他在幼年时代就尝尽了穷困艰难。由于在动荡的时代成长,所以柳宗元从少年时起,对人民的疾苦就十分同情,对社会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
柳宗元二十岁的时候通过了进士科的考试,开始了他意气风发的一段岁月。约六七年的岁月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央任官,并积极投身于政治和文学活动中。他结交了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并且从此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他有生之年,柳宗元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无论是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也因此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风格自然流畅,幽深明净。议论文笔锋犀利、逻辑严密。寓言多用来讽刺时弊,想象丰富、寓意深刻、言语尖锐。传记散文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略带夸张虚构。柳宗元创作的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在柳宗元手里,山水游记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
在其坎坷的仕途生涯中,柳宗元一直为恢复国力、安抚百姓而寻求良方。他曾经参加以王伾和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当时,他和刘禹锡都是革新派的骨干力量。虽然这次改革因为领导者的幼稚和失误而被断送,柳宗元本人也被贬为永州司马,但他实行革新、造福百姓的信念却没有丝毫动摇。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当时十分荒僻,是专门发配贬官的地方。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编造了许多丑化他的谣言来攻击他,甚至称他为“怪民”。由于政治迫害的无情和生活环境的恶劣,令柳宗元感到悲愤和痛苦,而且,他的母亲由于无法适应当地的恶劣环境,在刚到永州不久就去世了。但这些不幸并未让柳宗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目睹了永州百姓的疾苦,看到了百姓在苛捐杂税之下难以求生的惨状,十分痛心。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就是柳宗元同情人民疾苦、反思朝政腐败之后所写的抨击文章。
永州十年,是柳宗元一生中最光辉的十年,是他思想和艺朮大放异彩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他留给后世大量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等被召回京城,因为被当政的宰相排挤,不到一个月就再次被贬。这次,柳宗元被贬到路途更加遥远的柳州,担任柳州刺史。柳州和永州相比,更为偏僻落后,居民大多都生活困苦,而且因为少数民族居多,风俗习惯都与中原大不相同。但柳宗元尽量克服困难,利用自己刺史的权力,在此继续推行改革,为改善当地的落后面貌而奋斗。
在柳州任内的四年中,柳宗元竭尽所能,推行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为柳州带来了新气象和新生活,出现了“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浦四归,乐生兴事”的景象。柳宗元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支持,很多有志青年,不远千里投到他的门下,向他请教,时人称为“柳柳州”。这是柳宗元长期以前的政治抱负在局部地区的施行。虽然历史提供给柳宗元的舞台只有这么大,但他对当地人民的贡献却永远值得纪念。
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因为精神上遭受的打击和生活上的颠沛流离,柳宗元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在朋友的援助下,唐宪宗才下令召回柳宗元,但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因为多年积劳成疾而离开了人世,当时,他只有四十七岁。
柳宗元短暂的一生中,蕴含着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要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一个政治家是否成功?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名誉、地位、影响力等因素,但是,那并不足以证明一个政治家的功绩。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应该是把他所想到的施政方针在现实的工作中进行落实,并且通过这些努力为人民造福。
柳宗元以其清新峻爽的诗文而成为一个文学家,以其睿智深刻的论断而成为一个思想家,更以竭尽所能,造福百姓而成为一个永远受到世人的尊敬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