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轫于印度,兴盛于中国。尤其以汉文佛典为载体的汉传佛教更是在中国孕育成长,发扬光大,并影响东方世界,故世界称中国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在中国佛教史上,中国僧人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比印度传来的佛教“三藏”典籍还要多;然而在这些著作中,能够被尊崇为“经”的只有一部,那就是《六祖法宝坛经》。这部经典的作者就是被尊为“禅宗六祖”的唐朝和尚慧能。
在慧能出世以前,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几个世纪之久。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佛教始终是外国宗教,尽管佛经翻译了无数,但却不得要领。佛教的发展也是大起大落。而自慧能之后,中国有了本土化的佛学——禅宗。佛教思想也从此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慧能,俗姓庐,生于公元638年,是广东岭南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赡养母亲,也没有机会读书写字。因为偶然间听人诵读《金刚经》,颇有领悟,便决心学佛出家。当时禅宗五祖高僧弘忍正在黄梅讲经说法,慧能便赶去聆听教诲。
弘忍曾经故意说慧能是岭南人,不能学佛。慧能回答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一起劳动。
当时弘忍身边有一位弟子神秀,对佛学也很有研究,一度被众人当作弘忍的衣钵传人,可是弘忍觉得神秀对教义的领悟与他本人不同,想要寻找真正的有缘之人。
相传,有一次弘忍让门下的弟子用偈语来表达自己对教义的领悟,神秀和尚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以此来表明修行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持续的修行,就不会真正领悟佛法的精义。僧人们见了之后都赞不绝口,夸奖神秀是有为的高僧,唯独慧能看了不以为然,他自己也随后写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非常大胆,认为一切都不过是幻象,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任何修行,只要自己的心灵能够摆脱俗世的纷扰,就自然可以获得解脱。这种说法,在重视念经、打坐等日常功课的时代,是离经叛道的,所以慧能刚刚写好偈语,就引来一片哗然。而弘忍大师看了之后也说慧能是乱说,还擦掉了他的偈语。
其实,弘忍大师见到慧能的偈语,十分欣赏,但是怕慧能受到众人的嫉妒和非难,所以才假意训斥慧能。到了夜里,弘忍召见慧能,把自己的衣钵和法门传授给他,并赠送偈语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次传法是在公元661年,当时慧能只有二十三岁,还是个俗人。弘忍居然把大法传给这样一位未曾受过禅学,甚至也未接受过最基本佛理训练的“南蛮”,的确具有超人的勇气。事实上,他不仅具有超人的勇气,而且具有超人的机警。他深知慧能已经彻底悟道,不是其他的弟子所能企及。因此他极度秘密的送慧能南行,并嘱咐慧能暂时隐蔽起来,不要急于公开说法。同时他鉴于通过衣钵传法经常引起争执,所以又告诉慧能禅宗应以心传心,衣钵只是信物,为了避免争端,以后不要再传衣钵。
在南渡长江的时候,弘忍和慧能争着操桨,弘忍说:“应该是我来渡你过河!”
慧能却回答说:“迷的时候,是师父渡我,悟了以后,是我渡自己”。
弘忍听了,大为赞赏,便说:“今后的佛法,将因你而大盛了”。
慧能在江南隐居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他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们无法确知。但可以想见在这段期间,他更加深了悟力,也很可能读了不少经书。据他自己说某一个时期会混在猎人队里,在无形中用佛理去点化猎人,当他被分配去守网的时候,总是乘人不注意,把网打开放走野兽,每次吃饭时,他总是把菜放在肉锅边煮,故意说他喜欢吃肉边的菜。
当武则天掌权之后,将佛教的地位抬高,而且鼓励佛教的传播。这个时候,慧能结束了隐居的生活,来到广州法性寺。据说,当时有两个和尚看到幡在风中飘扬,正在争论幡动还是风动,慧能便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这一句话引起了法性寺印宗法师的注意,对慧能非常佩服,便替慧能落发受戒,自己反而拜慧能为师。
慧能从此恢复了自己作为弘忍大师衣钵传人的身份,第二年,在许多信众支持下,他到曹溪建立了宝林寺,开始传授佛法。就在这寺中,他住了三十六年,直到公元713年逝世。
慧能宣传“顿悟”的理论,认为不需要经过繁琐的出家修行,只要领悟佛法,就可以成为佛祖的信徒。这种学说很快被世俗百姓所接受,他所建立的禅宗南派也因而声势浩大。在他门下受教的僧人数以千计,受到他思想影响的世俗人士更是数不胜数。他的弟子,将他最重要的几篇演讲纪录下来,汇集成书,称为《六祖法宝坛经》。
《坛经》被禅宗视为是一部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力量;宋明两代理学家,也深受此《坛经》影响。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尤其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禅学的伟大著作。
慧能之所以会成功,一方面是他对佛教的理论有自己独特的高超的见解,另一方面是他的学说适应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所以才能风生水起、一支独秀。而他为了宣扬佛法,甘愿隐姓埋名十年,这种坚韧的意志也是常人所不具备的。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成就了慧能的事业,也成就了中国禅宗的基业。当后人追思慧能的功绩时,也许他的学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但他为了信仰而甘于寂寞的精神却永远值得世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