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玄奘这个出家人的印象,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著名的古典小说《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玄奘被塑造成一个懦弱无能,忠奸不分的僧人,在三个徒弟的保护下,一路坎坷到达西天。
历史上到天竺取经的唐僧玄奘并没有那么多充满神秘色彩和冒险精神的经历,更不曾有法力高强的徒弟随行。他甚至没有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和允许,而是私自出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学习佛法的精义,而且一去就是十八年。
玄奘原本姓陈名讳,玄奘是他的法号。他出生于公元600年,当时正是隋朝统治时期,也曾经目睹过隋朝的繁荣景象,但是随着社会危机的逐步加剧,隋朝强盛的外表已经渐渐褪去了光彩。这种社会巨变,恰恰和佛经中所说的世间一切皆为虚幻的道理相吻合。13岁便出家为僧的玄奘对此有切身的体会,也许,这也是他对佛教的信仰十分虔诚的原因之一。而在隋末战乱中坚持求学的经历,更是磨炼了他为了信仰不畏艰险的精神。
他曾经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跟从有道高僧学习《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槃经》等经论。十八岁时,玄奘在佛教界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因为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三藏法师”。20岁时,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经过多年的苦学,玄奘终于遍访各地的名师,在佛教理论上也颇有造诣。可是他感到当时的佛经翻译得不完全,不确切,为了进一步了解佛学底蕴,他决定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探求佛理。
玄奘决定踏上取经之路的时候,正是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代的统治从此开始走上了正轨,而醉心于佛学的玄奘法师也选择了此时去钻研佛法的奥义,这种惊人的巧合,令人感觉到整个社会都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政治如此,经济如此,在宗教信仰的追求上也是如此。
当时中国的西部地区还在突厥的控制之下,唐朝政府严禁百姓私自出境。玄奘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公元627年秋天,他跟随一些商人由长安出发,悄悄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据说走到甘肃西部,快到玉门关的时候,官差追捕而来,却被玄奘的执著所感动,终于放他出关。沿途的戍边官兵也敬佩玄奘的壮举,为他提供帮助。
玄奘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经过白天热风如火、夜晚寒风如刀的八百里流沙。在路上他丢失过行李,还曾经五天滴水未进,几乎昏死,但他战胜千难万险,穿过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
旅途的艰险对玄奘来说,似乎并不是很大的障碍,因为他的意志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十分坚定。他要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佛教事业,他并不怕牺牲,只怕自己没有参悟最高境界的佛法,不能解除芸芸众生的苦恼和信仰的迷茫。他怀着对信仰的无限热爱,走向了佛教的故乡。
玄奘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学习了梵文和大乘佛教的教义。他见到了几位德高望重的僧人,经过与他们的交谈和学习,玄奘对介于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之间的“中论”十分感兴趣,尤其对其中关于“法相”的论述十分倾心。这种理论认为,凡是因果轮回的定律(法),都只不过是若干虚幻的现象(相)凑在一起的产物。受到这种理论的启发,玄奘在回国之后创立了“法相宗”,这个宗派的理论十分艰深,也十分具有思辩性,虽然后来因为理论性过强而失传,但在玄奘看来,他自己心中所有的疑惑已经在法相理论中得到了最完满的解答。他的日本弟子道昭返国后开创了日本的法相宗,流传至今。朝鲜弟子圆测回国后传教, 形成了朝鲜的法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