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年末,他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印度当时成千上万寺院中最为壮丽崇高的一所,是戒日王(统一印度的著名国王)统治下的一所巨大的佛学院。玄奘到达时,受到1000多名僧人的沿路迎接。90高龄的主持戒贤,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用15个月的时间给他讲了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了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接着他外出游学,环游印度半岛,一路多次参加佛学辩论会,战胜许多学者,声誉满天竺。在天竺居住了十五年,和各地的高僧互相切磋辩论,玄奘的佛学修养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在一次全印度的佛理辩论大会上,玄奘作为论主,回答了所有佛教徒的诘难,从此他在印度佛教界就名声显赫了,受到大小乘各派的一致推崇,大乘佛教徒称他为“大乘天”,小乘也敬之为“解脱天”。
641年,玄奘返回那烂陀寺,主持寺内讲座。戒日王曾会见玄奘,向他问起唐太宗和中国音乐。玄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情况,称颂唐太宗的功业。引起戒日王极大兴趣,随即遣使至长安于唐朝通好。
虽然玄奘在天竺获得了很高的名誉和地位,但是他却没有忘记向自己的国家传播如此精深的教义。645年正月,玄奘带着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极有兴趣地听他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
玄奘谢绝了皇帝要他还俗做官的要求,进住长安弘福寺。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征召各地高僧、学者,组成规模宏大的佛经译场,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译经工作。玄奘一共主持翻译佛经75部1335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由于他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
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他把当时各国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一一写下来,内容丰富生动,准确可靠,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玄奘的译经传教,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日本和韩国的僧侣也纷纷投到玄奘门下,再把中国佛教传到各国。当贞观之治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的时候,玄奘翻译的佛经却依然被和他一样虔诚的信徒们念诵,其中的智慧与哲理也在继续流传。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他被称为“中国佛学界第一人”,实在当之无愧!玄奘不仅是沟通中印文化的导师,更使千余年来东亚各国浸润在中印两大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