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简史

隋文帝杨坚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大分裂的局面,但隋朝统一的准备却始自北周武帝改革。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在兵制方面,松弛了军士对主将的从属关系,削弱了过去府兵部落化的倾向。同时,进一步将府兵征募范围扩大到汉人,打破胡汉分治界限。此举符合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趋势,也为吞灭北齐,统一北中国提供了军事力量。建德四年,周武帝亲率六军,向北齐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六年,齐后主被俘。周军消灭了北齐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
  宣政元年(578年)武帝死。继位的宣帝却是个暴虐荒淫的皇帝。周宣帝在位不到二年,于大象二年(580年)五月病死,宣帝死后,宫内上下一片混乱之际,年仅8岁的皇长子宇文阐被立为帝。周宣帝的皇后正是杨坚的长女,此时的天元皇后杨氏也乐于见到自己父亲掌握权柄,以免他姓权臣或皇族中野心大的人篡位。杨坚联络典掌机密的近臣汉世族地主郑译、刘昉等,假称受遗诏辅政。但是杨坚辅政后,不到两年,就遍诛宇文皇族,后杨坚自任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至此,北周的国家最高权力,实际落入杨坚手中。
  杨坚辅政后,北周的三位总管,相州尉迟迥、郧州司马消难、益州王谦同时起兵反杨,史称“并州三乱”。杨坚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其统治权力,以千金公主将嫁于突厥为辞,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迟迥位望素重,恐有异图,遂以会葬宣帝为名,诏使其子尉迟惇召尉迟迥入朝;并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赴邺取代尉迟迥。大象二年(580年)六月,尉迟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公开起兵反对杨坚。时杨坚挟幼帝以号令中外,结好并州李穆,送千金公主与突厥和亲,以消除北方之患;加强洛阳守御,作为进讨尉迟迥的战略基地。杨坚调发关中兵,令韦孝宽为行军元帅,陇西公李询为元帅长史,率军讨伐尉迟迥。孝宽军奋勇进击,大败迥军。随后,韦孝宽分兵进击关东各地降附尉迟迥的势力,彻底平定了尉迟迥之乱。战中,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先后举兵响应尉迟迥,反对杨坚。杨坚适时命柱国王谊、梁睿各为行军元帅,分别率军攻讨,均获胜利。同时,北周宗室诸王数次伺机欲除杨坚,杨坚均予果断处置,粉碎其夺权图谋。这场变乱,仅用了四个月便被杨坚平定,为他此后废静帝自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象三年(581年),周静帝下诏退位,杨坚继位为帝,建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建都于长安,是为隋文帝。杨坚之所以能够顺利篡位,是因为他得到了代北、关中、陇右的各族军事贵族和山东士人的支持,这也反映了自十六国、北魏以来,经历了长期的动荡、民族融合之后,社会各阶层普遍希望恢复汉族政权的心态。具有关中军事贵族血统、皇后之父和幼帝外公多重身份,同时与鲜卑等民族关系密切的杨坚,便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灭掉建都江陵的后梁,扫除了向江南进军的障碍。588年,杨坚命令杨广等元帅大举攻陈。陈朝自武帝开国,纲纪粗备,天下渐安,江南之地号称富庶。后主陈叔宝即位之后耽于诗酒,专喜声色,并恃长江天险,对北方的隋军不以为意。隋兵有数十万之众,东接沧海,西距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陈叔宝却深居高阁,整日花天酒地,不闻外事。及隋军深入,州郡相继告急,后主叔宝依旧奏乐侑酒,赋诗不辍。隋军直入,陈朝的大臣皆散走。后主匿于井中,后隋军从井中将其擒获,后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