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汉末年以来四百年间的分裂局面结束,全国复归于统一。门阀士族的经济政治势力的衰落,五胡民族与汉族融合的完成,使以往造成国家分裂的社会因素和民族因素消失,是隋朝能够完成统一并遏制分裂反叛的根本原因。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局面,而这次大统一局面首先是由隋朝建立的。隋朝的统一,是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建立在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的基础上面,建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都有发展的基础上面,因而这种统一比以前更加巩固、更加提高。
隋文帝在取得政权及统一全国之后,曾在政治上、经济上与军事上实行若干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里,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
政治方面,第一,迁徙南方豪族入关和镇压南方豪族入关。陈灭亡后一年,南方豪族不满隋朝统一的变革,纷纷起来发动叛乱。他们攻陷州县,杀害地方官吏,几乎整个陈的旧境都骚动了,隋文帝派大将杨素率兵讨伐,很快将武装叛乱平定下去,不仅彻底击溃了陈的残余力量,而且沉重打击了南朝的门阀氏族。
第二,进行了官制改革。隋文帝即位之后,在中央机构方面,废除北周仿效《周礼》的六官,将汉魏以来中央官制的变化做了一次大总结,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在中国古代官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同秉大政,各有分工,共同担负秦汉时期宰相的职责,以避免丞相因权利过大而专政的危险,大大巩固了皇权,为唐代的宰相制度开了先声。在地方组织方面,隋文帝把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变为州、县两级制。隋文帝废去郡这一级,合并了不少州县,裁汰冗官。在州县属役的任用方面,隋朝废除了秦汉以来地方官自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律由中央的吏部任免,又规定州县佐官要三年一换,不得重任,并且须用外地人。这样,把地方官用人之权完全收归中央,防止地方政权为豪强所把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代第一次厘定 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同时辅以强大的监察机关和各司其职的诸寺诸监的中央职官制度,它对唐代及以后各朝的政治制度影响十分深远。
第三,创立科举制度。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政府选官完全为门阀大族把持。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州县地方官荐举人才的方式,到了隋炀帝时期开始设立进士科,用考试方法选取进士,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设立,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这是选举制度上的重大的变革这样就把选举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用人权利,也将读书、考试、做官紧紧联系起来,由此打破了门阀大族垄断做官的局面。
第四,改革法律制度。隋文帝即位之后,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人,酌取魏晋齐梁各朝法规,制定《新律》。开皇三年,又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开皇律》上承汉律的源流,下开唐律的先河,在中国历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隋律刑纲简要,基本上为唐、宋至清各朝所沿用。
经济方面,首先,继续实习均田制,减轻租税负担。隋初经历南北朝战乱,民生疲弊,故杨坚接纳司马苏威建议,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