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

唐昭陵1在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6匹石刻骏马浮雕像,驰名中外,曾有诗云:“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优。”这是李世民自己选定的题材。他在隋亡以后,为统一割据的局面,巩固唐王朝新建的政权,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他骑过的六匹马,联系他的战叻。这六具石雕骏马是在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每边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昭陵六骏刻于贞观十年,各高2.5米,横宽3米,皆为青石浮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我国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在“飒露紫”中表现了唐太宗在与王世充作战时为流矢所中,丘行恭进前为他拔箭那种亲切形象。昭陵的这些石刻在品类、造型及题材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独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写实,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昭陵的寝宫,是供奉墓主饮食起居的地方,起初建筑在陵墓旁边的山上,后因供水困难,移到山下,称“陵下宫”,在山陵的西南脚下,与南面的朱雀门大致在一条线上,后因山火焚毁,就移于封内的西南方的瑶台寺,距陵18里。据瑶台寺遗址出土的题刻残石看,晚唐时期与建陵同祭于此。这里是守陵宫女住宿之处,不但是皇帝谒陵、公卿巡陵必到之处,也是春秋祭、朔望祭、节日祭、日进食、朝夕祭之处,不是宫人供养如常制之处。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馆。
  昭陵还分布有功臣贵戚等陪葬墓167座, 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园。这是援引汉代的制度,唐代从献陵开始。起初只限于赐葬,随后允许申请陪葬,渐次扩到子孙亦可从葬陪陵。
  昭陵地面建筑虽被毁坏了,又屡遭战乱的破坏,但陵园遍布着丰富的古迹和文物,还藏有大量的古代美术工艺品及其他文物,有待发现。昭陵博物馆里展示了许多墓碑和墓志,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唐代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史料,为我们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