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

赵州桥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洨河流经赵县。大业六年(610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腰铁、莲花饰件、栏板图案、望柱的雕刻。
  腰铁:侧观赵州桥,主拱外侧面上下各起线3条。4个小拱稍有收回,上下各起线两条,大拱、小拱、拱石均用双银锭形腰铁联结,这种银锭形腰铁,除增加拱石间拉力外,其装饰作用很重要,块块腰铁好似苍龙之片片鳞甲,使券面呈现“龙腹”形象,令人倍感桥身有向上攒动的趋势。主拱和4个小拱拱顶各雕龙头状龙门石一块。建桥者运用浪漫手法,塑造出想象中的吸水兽,寄托石桥不受水害,长存无恙的美好愿望。
  莲花饰件:主拱和四小拱之上为仰天石,外露桥侧,在仰天石的边侧和上面,雕刻有等距的八瓣莲花饰件。这种圆形饰件,是从木结构的帽钉及帽钉之下的垫板模仿而来的,并且加以装饰美化,把帽钉和莲瓣形的垫板结合起来,好似一朵落地莲花。此种花形,在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中的地板上和云冈石窟中的门楣上均有类似的装饰。建桥者李春设计这一图案可谓独具匠心。此种桥外装饰,既增加美感,又增强牢固感,寓有“步步生莲”之意。仰天石与主拱上下相映,增强了“虹飞”的意境。在构思中既仿自然景物,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美图案点缀桥侧,正是中国美术写实倾向与浪漫主义创作思想交织的生动表现,李春不愧为卓越的艺术家。
  栏板和望柱:从赵州桥的栏板、望柱精美浮雕看,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全桥两侧共设栏板21块,望柱22根。中间设饕餮、蛟龙栏板5块,盘龙竹节望柱6根,其余为斗子卷叶栏板和宝珠竹节望柱。栏板图案两侧栏板均在正中,一块内外两面刻饕餮、浪花浮卷叶菡萏。在诸多龙栏板中,以两侧北数第二块为最。正面雕左龙夹尾执莲叶、卷叶、菡萏、飘带一束,向右龙献举,右龙展尾执莲瓣宝珠一枚,向左龙回敬,二龙相向戏逗,细节真实,画面生动,耐人寻味;背面雕二龙戏水。龙头口微张开,巨牙微露,龙眼椭圆,眼珠光滑,似能转动,双龙对视,极为传神;腮旁刻龙须一摄,末梢四卷,颈上一簇鬃毛,末端尖俏,龙角微曲,龙耳后背,内壁有叶脉状弧线,备觉逼真,二龙身上皆无片片鳞甲,刀法细腻圆润,整体轮廊尽用曲线,极富动感;足分三爪,刻工精细刚劲有力。二龙浮游于水层,二爪外露,二爪内藏于水,似乎在水下握接。
  望柱的雕刻:龙栏板中间和两侧设蟠龙竹节望柱,共12根。长柱身,底为地袱,在地袱之盆唇之间浮雕蟠龙,技法近于龙栏板。盆唇之上连续用斗形摄顶和覆钵,再加上有竹节4节。与蟠龙竹节望柱相接的是斗子卷叶栏板,共32块。栏板下为地袱,地袱与寻杖间设盆唇一道,盆唇与地袱间的华板刻工精细,交错钻纹,盆唇之上铭刻斗子卷叶,叶数为二、三、四不等。从斗子卷叶的样式看,与赵县附近的天龙山、响堂山等石窟中雕刻风格相似。斗子卷叶栏板中间和边侧有竹节宝珠望柱刻工工整,形式自地袱之上采用竹节,然后连续刻画盆唇、斗形摄顶覆钵,顶端是轮廓柔和的单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