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

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的中心,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同时也是藏汉团结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证。
  这座著名古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当时是两层船形神庙,后经历代多次增修扩建,形成今天占地25100多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
大昭寺   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赤尊公主、大唐文成公主,为两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别供奉了释迦牟尼八岁和十二岁等身佛像。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驮土建寺的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意为“羊土城”,即由山羊驮土建的。
  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自从金城公主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这尊佛像成为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缘于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惹萨”又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
  释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华所在。殿内主供文成公主从长安携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这是整个藏传佛教信徒们皈依的中心。拉萨之所以叫拉萨 (神地),也是源于这尊佛像。年年月月,春夏秋冬,每天前来朝拜和围绕佛像转经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
  宗喀巴塑像前的金本巴瓶,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御赐,瓶高34厘米,通体由莲花瓣纹,如意头纹和缠枝纹等图案组成,另有五彩缎制成的瓶衣。筒内有如意头象牙签5只,专供寻找活佛和呼图克图灵童时所用。
  二楼南侧法王殿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
  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她们耸立于拉萨古城的中央,如神鸟大鹏展开金翅,在高原特别亮丽的日光下熠熠生辉,使大昭寺这座千年古庙的建筑整体显得格外神奇壮观。
  大昭寺前的公主柳,相传是当年文成公主亲手种植,相传公主在拉萨种植的柳树不仅仅是这一颗,还有三颗分别种在布达拉宫下、小昭寺前和东城的八朗雪(黑帐篷)附近。公主柳旁的甥舅会盟碑,是公元822年唐蕃会盟时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