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亲手绘制的样式所建。
智者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资金有限,因而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国清寺究竟何时移到现在的位置,并形成现在的布局已很难查考。
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国清寺的山门,也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
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莫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非常和谐协调。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黄绿相衬,色彩和谐,给人轻松自然、亲切舒适的感觉。国清寺建筑雄伟,庄严,形成了四条建筑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解放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
国清寺现有6000多间房舍、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达7.3万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