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0多公里的北庭乡境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城汉代时称金满城,为车师后国王庭所在地,著名汉将耿恭曾屯垦于此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在该城设庭州,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在此设立了北庭大都护府,管辖着天山以北、以西直到里海东部、北部广大地域。宋代,庭州城为高昌回鹘后王庭。元代,在此设别失八里元帅府,仍是西域重镇。公元十五世纪,明代初年,北庭毁于战火。
故城现仅存断壁残垣,但不失当年的规模和气派。城分内外两重。外城周长约4600米,为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内城周长约3000米,位于外城之内略偏东北部。内外二城均有护城河。河道还历历在目。残存城墙高达2米以上。城内昔日的街市塔庙、衙署,外城的角楼、敌台及城墙上的马面,仍依稀可辨。
唐王朝建业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不仅改郡为州,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还逐步确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为三种类型:府、都督府、都护府。
都护府是唐朝在边疆民族地里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分为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大都护从二品,上都护正三品。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它的出现,是唐初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许多部落自武德起就主动内附。自太宗同年间起,唐朝先后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边疆部族纷纷降附。唐王朝面临着如何处置众多归附民族的课题。由于数百年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友好往来的不断增长以及唐初统治者民族偏见较少,唐太宗将治理内地的经验推广到周边,于少数民族地区列置州县,使各部首领管理本部。为管理这些州县,唐王朝又仿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从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个都护府。其中,为了解除西突厥对庭州等地的威胁,唐高宗派兵灭了西突厥,国界西越葱岭,远达威海东、南一带。为了更好地控制西突厥的广大地区,武则天于702年1月7日(长安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在庭州设置了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地区的西突厥十姓部落诸羁縻府州。
唐朝前期设置的都护府是唐王朝加强地方统治。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原因之一。这项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