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早期古籍《庄子•逍遥游》当中,有一极北之国被称为“穷发国”,同时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着作《历史》中说,阿尔泰山下居住着一种“秃头人”,“秃头”、“穷发”很可能就是指某个民族不留发辫的习俗,而这些石人的典型特点,就是圆形头顶上没有任何发饰。希罗多德的着作中还说:秃头人长着“狮子鼻和巨大的下腭”,这种蒙古人种的脸型恰恰和这些石人身上的表现相吻合。
更有意思的是,希罗多德说秃头人在山中看守着黄金,而阿尔泰山蒙语的意思就是“金山”。当然,中外古籍对新疆青铜时期居民的称谓多种多样,把新疆早期石人都归结为所谓“秃头人”的遗留物,是否过于简单?
先秦史料中的塞人也曾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塞人和秃头人之间又有何关?
在新疆天山深处,有一个叫康家石门子的地方,石门子崖壁上有一幅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岩画,据考证这是一幅世间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而它的创作者正是3000多年前在此游牧的塞人。岩画上的人物大都体态修长、高鼻深目,这似乎说明塞人和秃头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这一点在早期石人身上会有所反映吗?
在布尔津县文管所里收藏着两根奇特的小型石人,它们是在3000年前的古墓葬里作为陪葬品出现的。其实无论是墓地石人,还是随葬石人,都具有灵魂保护的含义,它的根源就是对石头本身的崇拜,认为石头具有通灵的作用,所以一般石人身后的墓葬也是用石碓垒砌而成。
在这些石碓的周围,还可以看到半隐半现的散石,其实它们是围绕着石碓的同心圆,圆圈和石碓由放射状的线条连接,它们构成的图形只有站在至高点才能看得清楚。一种观点认为,立有石人的墓葬并不仅仅是死者的坟墓,可能还是部落的祭祀场所。
和石人类似,雕刻鹿形图案的石头被称为“鹿石”。
鹿石上的鹿群具有抽象化美感,更为奇特的是,所有鹿嘴都被拉成了细长的鸟喙,这种鹿身鸟喙的造型似乎为神灵安上了翅膀。学术界认为,虽然鹿石和石人有并存的年代,但相对来说,鹿石要早于石人出现,而且很可能就是石人的前身。
有一种被称为非典型的鹿石,因为石柱上只有一些抽象符号,这些符号分为三个部分,上面是三道斜线,中间是一条小圆圈,下面是一把剑。有专家这样解释,斜线意味着五官或者人脸,小圆圈则是脖子上的项链,而剑代表的部位正是下半身,这三部分代表的恰好是一个抽象的人体。石人什么时候消失的?突厥石人是最后的终结者吗?
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是,突厥石人之后,石人文化开始急速衰退,随着伊斯兰教在草原地带广泛传播,石人便彻底消失了,因为伊斯兰教是无偶像崇拜,刻画人形已被禁止,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