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去世后,宇文赟即位,即位后他沉缅酒色,又大肆装饰宫殿,且漤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北周国势日渐衰落。周宣帝在位不到二年,于大象二年(580年)五月病死,宣帝死后,宫内上下一片混乱之际,年仅8岁的皇长子宇文阐被立为帝。杨坚以宣帝后父的地位,联络典掌机密的近臣汉世族地主郑译、刘昉等,假称受遗诏辅政。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柱国大将军,赐姓普六茹氏,封随国公,而周宣帝的皇后正是杨坚的长女,此时的天元皇后杨氏也乐于见到自己父亲掌握权柄,以免他姓权臣或皇族中野心大的人篡位。但是杨坚夺辅政后,不到两年,就遍诛宇文皇族,共计杀周朝文帝子孙二十五家,孝闵帝子孙及明帝子孙6家,武帝子孙12家,宇文阐禅位后即被杀,时年不到9岁,其余宇文氏的宗室疏属,几乎为杨坚诛杀殆尽,后杨坚自任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至此,北周的国家最高权力,实际落入杨坚手中。
杨坚辅政后,北周的三位总管,相州尉迟迥、郧州司马消难、益州王谦同时起兵反杨,史称“并州三乱”。这场变乱,仅用了四个月便被杨坚平定,为他此后废静帝自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81年,周静帝下诏退位,杨坚继位为帝,建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建都于长安,是为隋文帝。
杨坚之所以能够顺利篡位,是因为他得到了代北、关中、陇右的各族军事贵族和山东士人的支持,这也反映了自十六国、北魏以来,经历了长期的动荡、民族融合之后,社会各阶层普遍希望恢复汉族政权的心态。具有关中军事贵族血统、皇后之父和幼帝外公多重身份,同时与鲜卑等民族关系密切的杨坚,便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