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因此这一盛世景象被称为“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它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即位之初,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他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同时,以农为本,减轻徭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以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并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唐太宗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 。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