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木活字印刷品

西夏木活字印刷品在宋朝印刷技术的影响下,西夏不仅发展了自己的雕版印刷,在其后期,还创制了自己的活字印刷。
  1038年元昊称帝后,西夏迅速强大,一度形成与宋、辽鼎立之势。西夏建国后,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大臣野利仁荣借鉴汉字的形制,创制了西夏文字,后被作为西夏“国字”推行,应用于文书、律令、契约、著述、印章、钱币等诸多方面。政府还专门设置了主管雕版印刷的官方机构“刻字司”,大量刊刻经书。
  九十年代以来,西夏故地的宁夏,首先发现了西夏的木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元代发明木活字的说法,使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从元代提早到宋代;接着,人们又在甘肃出土的西夏文献中和俄藏黑水城西夏文献中,相继发现了西夏文泥活字版和木活字版印本。这些重大发现,填补了早期活字印刷的空白,对研究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和印刷史具有重要意义。
  西夏文《三代相照言文集》,是俄藏黑水城西夏文献之一。《文集》发愿文题款“活字新印者陈集金”,史金波《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1期。是最新发现的、现知最早的有题款的木“活字”印本。它的重大价值在于说明西夏、宋代确有木活字印刷。
  中国最早发现的西夏木活字版印本,是1991年8月在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简称《本续》)。
  《本续》计有9册,约10万字,白麻纸精印、蝴蝶装;有封皮、扉页,封皮上贴有经名标签;书品高30.5厘米,宽19.3厘米;正文四界子母栏,上下高20.5厘米,左右宽31.6厘米;版口宽1.2厘米,无鱼尾,上段为经名简称,下段为页码;经文每半面10行,每行22字。文字工整秀丽,版面疏朗明快,纸质平滑,墨色清新,是中国古代的优秀版本之一。       
  根据经名和题款,知《本续》是由梵文译成藏文,又由藏文译成西夏文的,是藏传佛教的密宗经典;《本续》及《要文》、《广义文》、《解补》等成龙配套,反映了藏密经典的构成特点。在现存海内外的数千卷西夏文佛经中,尚未见是经,知其为海内外孤本。《本续》对西夏学、佛学、藏学等学科有重要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