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本续》的方塔,建于西夏惠宗大安二年(1075年);与《本续》同时出土而有纪年的文物,最晚的是仁宗干佑十一年(1180年)汉文发愿文;未见有西夏之后的文物。从文物的共存关系推断,《本续》当为十二世纪下半叶的印本。据《贤者喜宴》、《萨迦世系史》等藏文文献,知西夏仁宗时期(1140—1193年),是藏传佛教向西夏传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时期,曾有吐蕃高僧应仁宗之邀,到西夏讲授密法,组织翻译藏文佛经而受到重视,被尊奉为上师。而现在所知有纪年的西夏印本,十之八九是仁宗时期的,仁宗时期是西夏印刷最繁荣的时期,《本续》可能也是仁宗时期的印本。
《本续》有很多活字版印本的特点。有的反映在墨色上,如墨色浓淡不匀,纸背透墨深浅有差;有的反映在字形上,如字形大小不一,笔画有粗有细,字体风格也有差异。《本续》的活字特点,在版式上反映得最为集中,最为丰富。
西夏文《三代相照言文集》,为僧人道慧及其尊友慧照所作,是佛教禅宗著作。蝴蝶装首尾俱全,总41页82面。书品高24、宽15.5厘米;正文四界子母栏,高17、宽11.5厘米;每面6行,每行17字。版心白口,内有西夏文页码,唯最后40、41页码“四”字为汉文,“十”和“十一”用西夏文。该经栏线交角处有缺口,墨色浓淡不匀,证明其为活字版印本。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文集》发愿文末有“活字新印者陈集金”题款。这不仅说明《文集》为“活字”印本,而且是有关早期活字印刷史极为珍贵的文献。
《文集》发愿文还有“清信发愿者节亲主慧照”题款。“节亲主”有亲王之意,是西夏皇族嵬名氏特有的称谓。这项题款表明《文集》为西夏印本。
《大乘百法明镜集》卷九,也是一本佛教著作。经拆装,前残,卷尾有经名。书品高28.3厘米,纸幅横长50.3厘米,每幅4面,残留10幅,总40面;上下单栏,栏距24.7厘米。每面8行,每行23字。是经印工欠佳,且有墨色浓淡不匀、字体肥瘦有差、字位歪斜、字行不正等现象,证明其为活字本。
《德行集》,曹乐道译自汉文,汉文原着佚名,是论述统治者德行的世俗著作。蝴蝶装,四周单栏,全书26页,前有序文,首尾俱全。每面7行,每行14字;版心白口,上段为书名简称“行”字,下段为页码,有的为夏文、有的为汉文,无一定之规。从序文和题款,知此书刊印于桓宗天庆年间(1194—1206年)。“印校发起者(是)番大学院学正、学士、节亲文高”,也即具有学正、学士职衔的西夏皇族嵬名文高,发起刊印该书。
该书文字点划到位,劲俏有力,印刷质量较好。兼之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接,留有缺口;字形大小不一,有的字字位歪斜;有的字边缘有印痕;有的页面版心书名简称漏排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其为木活字。
西夏活字版印本,是本世纪印刷史上的重大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