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武器

火药武器-金军使用震天雷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炼丹家制药时,逐渐发现硫黄(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烧和爆炸能力。唐末天佑年间(904年—907年),在战争中开始出现火药箭,还出现“发机飞火”的记载,即用抛石机投掷火药包,作燃烧性兵器。
  宋朝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设广备攻城作,其中有生产火药的部门。《武经总要》一书记载了火药的三种配方,生产火药已达相当规模。尽管火药的生产技术严格保密,仍传入了辽朝,故宋朝从日本大量进口硫黄的同时,又严禁硫黄和焰硝向辽出口。宋神宗赵顼时,边防军中已大量配备火药弓箭、火药火炮箭等兵器。辽道宗时,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阅火炮”。南宋时,水军也配备了霹雳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设有火药兵器制造业。早期火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后,火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显著增大。火箭是将火药筒缚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后推力带动箭支前进,是宋代军队配备的火药武器之一。金朝火药制造技术来源于辽,金军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后,在宋、金、元之间的战争中,火药的使用愈益频繁。金末抗击蒙古军时,曾使用震天雷、飞火枪等火器。1232年4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命大将速不台率军以火器和抛石机围攻金都城开封,金守将赤盏合喜令部下以火器“震天雷”和“飞火枪”抵抗,双方展开了六昼夜激战,死伤甚巨。金人终于守住了都城。《金史》记载当时的战况说:“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又有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人亦不敢进。蒙古兵惟畏此二物。”宋代出现了类似近代炮弹的铁火炮,却仍用抛石机投射;又发明了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发射“子窠”,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器发射的准确率,类似于后世枪,却尚未使用金属发射管。这是辽、宋金代火药兵器进步的极限,却已决定了后世火药兵器的发展方向。总之,辽、宋、金代可算是人类使用火药的奠基时期。
  领先的军事科技使宋朝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住了北方的邻国的侵袭。火焰喷射器最早起源于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希腊,公元7世纪应用虹吸管而制造的一个设备,称为“希腊火”。 在中国,最早提及希腊火的著作是吴任臣于917年所编撰的《十国春秋》。 宋人钱俨的《吴越备史》记录了猛火油(即石油)不能被水熄灭的特性,书中还提到这种猛火油源自中国的南方海上贸易伙伴“大食国”(今阿拉伯半岛)。932年,狼山江(今江苏南通附近狼山的江面)之役,钱元瓘应用火油击败了淮南杨渭,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将火药应用到战争中。宋人将双活塞应用到油泵中,以连续喷射火焰。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记载的“猛火油柜”已经引入了火药作为引燃物。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宋军进攻金陵南唐主李煜,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用猛火油纵火攻宋军,由于风向改变,火焰反燃而导致本方军队大败。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详细记载了该战役。
  火药武器的发展,到元、明又发现了铜铁铸造的管状火器──铳和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