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的文章主要是以史论政,继承《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但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不免迂阔偏颇,是其短处。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诗颇质朴苍劲。散文作品有《六国论》、《心术》、《几策》、《权书》、《辨奸论》、《衡论》和《六经论》,后世传有《嘉佑集》十五卷。
  苏轼(1037年-1101年),唐宋八大家-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宋孝宗淳熙年间,追谥文定。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在“三苏”中,人称 “小苏”。作品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中国江西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散文家,1057年他中进士后,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越州通判,济州、福州知州。后受宋神宗邀请,到京师担任中书舍人,进行编修史书工作。曾巩参与了整理并校勘《战国策》、《说苑》等书。著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等。代表作为《墨池记》。其文风细,笔墨犀利。1083年卒,获追谥为“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