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张择端完成了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这位酷爱书画的皇帝对此爱不释手,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公元1126年九月,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清明上河图》却流落于民间。元灭金后,此画第二次进入皇宫。元代至正年间,宫中有个装裱匠,用临摹本把真本换出,卖于某真定守,后又卖给武林(杭州)的陈彦廉。陈怕事败,又急于用钱,就卖给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杨准。
明朝时,奸相严嵩权倾朝野,其子严世蕃仗势横行乡里,他们得知《清明上河图》是无上神品,便派人四处搜寻。不久,探听到《清明上河图》被收藏于太仓人王某家中,于是,严世蕃就强行向主人索要,王某不愿,就请一绘画高手黄彪复制一本送去,却被严世蕃识破,以后借故杀害了王某。
此后,此画流传到陆完家,陆完死后,夫人十分珍爱地把画藏在绣花枕中,秘不示人。夫人有一外甥姓王,长于绘画,乖巧善谈,趁夫人高兴时,要求看画,夫人一时推辞不开,便允许他坐在小阁中不带笔墨,限定时间观看,王生号撜裾珨,聪颖过人,经十几次观赏,对画中房屋、街道、舟车,人物构图布局,均默记在心,回去之后,就将全图临摹仿制流传于世,而真品终归严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