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倒台后,《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被没入了皇宫。但当时的隆庆帝却并不喜欢字画,想赐与成国公朱希忠。一个小太监得知此画价值连城,便将画盗走,正要出宫,管事人来了,小太监急将画藏到阴沟里,恰遇当天下雨,一连三天,画已腐烂,不堪收拾。
不过,有人认为这个说法实为盗画人冯保杜撰。冯保是隆庆帝万历年间的秉笔太监,东厂首领,能够出入皇宫。他利用权势盗窃名画,但为了掩入耳目,就编造了以上离奇的故事,目的是避免人们进一步追究此画的下落。
到了清朝,《清明上河图》曾为毕沅收藏,毕沅死后,毕家被抄,《清明上河图)第四次入官。被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
辛亥革命后,溥仪(即宣统皇帝)逊位,仍居宫中。1925年,他离宫之前,将宫中珍玩字画盗往天津。《清明上河固》即在其中。后来,伪满洲国成立,他又将此画带到长春皇宫。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溥仪仓皇出逃,将此画带至通化,不忍丢掉,因而被解放军缴获,其中有3幅《清明上河图》,当时专家误把其中一仿本误定为真迹入藏,到1950年,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有燕山张着亲跋的《清明上河图》,经众鉴定,一致认定此本才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1955年拨交故宫博物馆。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五次入紫禁城,不过不是昔日皇宫,而是人民的博物院了。
直到这时,《清明上河图》才真正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