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初名受益,真宗赵恒长子,1022年—1063年在位,母李氏。即位之初,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亲政。
作为北宋第四任皇帝,十几岁就即位的宋仁宗,在宋代历代皇帝中显得格外低调,他没有其先人太祖、太宗统一中国的累累战功,也不像真宗那样签订“澶渊之盟”,大搞“神道设教”的闹剧为后人评判。除了“狸猫换太子”的传说在民间演绎外,仁宗似乎在我们的回忆中并未留下太多色彩。事实上,宋仁宗是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宋代社会处于上升时期,他在位期间,实行了庆历新政,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并且宋代“祖宗之法”形成的重要时期即使仁宗朝时期,这位看似无所作为的皇帝,为文人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是真正为后世所称颂的文人的天堂的主要时期。
天圣八年(1030年),刚满二十岁的仁宗在崇政殿内主持“殿试”,这次殿试,仁宗录取了包括欧阳修、蔡襄、田况、石介等众多后来在宋代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文人官吏。在钦点状元时,仁宗将一个年仅十九岁的北方少年王供寿定定为状元,并亲自为其改名王拱辰。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见,新科状元的名字中寄托了仁宗的政治理想。
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张佐尧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是仁宗宠妃的伯父,仁宗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佐尧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了一句现在看来还很具政治远见的话:“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仁宗对文人的宽容成就了包拯、范仲淹等一代敢于纳谏的名臣的千古流芳。
仁宗亲政后,宋代“冗官”、“冗费”、“冗兵”的现象一直困扰着他。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时任谏官的范仲淹即上奏《救弊八事》,请求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仁宗起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由于仁宗犹豫动摇,改革没能彻底贯彻,最终夭折。
刘太后专政时期,完全无视边防战备,使边防荒废,西部边境积弱的形势逐渐形成。宝元元年(1038年)九月,李元昊在称帝,建国号夏,史称“西夏”。称帝后,李元昊要求宋承认他称帝的事实,遭到仁宗拒绝。宋夏爆发战争,宋军屡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诸战中遭失败,辽复乘机索地。他妥协退让,于庆历二年(1042)增加“纳”辽岁币。次年,又以“赐”为名,以岁币与西夏议和。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末,仁宗暴病卒,葬于昭陵(今河南巩义市),庙号仁宗。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一生政绩乏善可陈,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曾说,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可能更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