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968年-1022年),原名赵德昌,谥号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事实上,真宗继位是一波三折,在宰相吕端,寇准的努力下,真宗顺利即位。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北宋比较强盛。
宋与辽朝的战争不断,在宋真宗时期在定州修建了专门用于防御辽军的瞭敌塔,但是宋在战场上失败很多,宋朝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年)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圣宗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宋的都城。警报一夜五次传到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副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逃跑,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由于寇准在真宗顺利登机的事情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也深得真宗信任。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乘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赵恒才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要求议和。惧辽怯战的真宗马上表示赞同,经过寇准的坚持和使者曹利用到辽营一再讨价还价,于12月正式议定由宋朝送给辽以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得辽军撤走。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在毕世安和寇准两相的辅佐下,开始励精图治,首相毕世安暴病去世后,寇准独相。真宗在寇准的辅佐下,孜孜以求治,君臣关系融洽,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好转。但当时主张北逃的副相王钦若挑拨君臣关系,利用真宗的虚荣心,上言“澶渊之盟”实属城下之盟,是一个屈辱的条约。真宗为此闷闷不乐,罢寇准宰相,后听取王钦若的建议,宋真宗统治后期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玉清昭应宫,以及许多寺庙。宋真宗后期,在王钦若、丁谓的诱导下,醉于各种祭祀和献祥瑞的活动,疏于朝政。他为了粉饰太平,消耗了巨额国库经费,将北宋建国以来所攒积蓄消耗殆尽,将北宋推到了积贫积弱的边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宋真宗也是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等。1022年,宋真宗病逝于汴京宫中延庆殿,死后葬于永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