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中国北宋政治家。
19岁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器重。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并出任宰相,积极主张练兵选将,防御契丹。其年冬,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入侵宋境,直趋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廷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以避敌锋,唯寇准力排众议,极力促成了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使宋军士气为之一振,在澶州城下大败辽军,射杀辽军主将萧挞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辽军见宋军士气大振,锐不可当,又恐腹背受敌,决定议和,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订立和约后撤兵。后因宋真宗受王钦若的挑拨,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准被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年),寇准属下朱能伪造“天书”降于乾佑(今陕西柞水)山中,王钦若趁机上言说“寇准从来不相信‘天书’,现如今‘天书’在其所辖境内出现,应让他上报,这样百姓才能信服”。真宗遂迫使寇准奏告此事。数月后,寇准再度被起用为宰相,封为莱国公,故世称寇莱公。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属广东)司户。后死于贬所。寇准著有《寇莱公集》。
寇准去世后,经他夫人宋氏请求,将灵柩运往洛阳安葬,途径公安(今湖北公安)等县时,当地父老插竹路祭,据说后来竹都成活为林,后人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了“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的不朽诗句。
在雷州西湖宋园内建有寇公祠,据载,寇准终老雷州,他一生的最后18个月都在雷州度过。遗体运回西京安葬,雷州人为了缅怀他,在他寓所“西馆”立祠奉祀。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又赐“族忠祠”匾额。“曾为深渊无处诉,年年江上哭青春”,这是寇准寄居“西馆”时抒发内心激愤和伤感的诗句。寇公祠两侧廊厢布满歌颂寇准的诗文。明进士金都御使魏瀚诗云:“廊庙安危力万钧,泰山乔岳等嶙峋。雷阳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几人!济海舟航横野渡,谪居池地动星辰。南来为问崖州户,曾似丞尝庙貌新。”“寇公祠”内还有几幅图画记载着他在雷州的业绩:修建真武堂,教书传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讲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