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宗(902年—947年),谥号孝武惠文皇帝,中国辽代皇帝,名耶律德光,字德谨,契丹名尧骨(或译耀屈之),阿保机的次子。
天赞元年(922年)冬,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三年,从辽太祖西征。四年冬和天显元年(926年)春,从征渤海国。辽太祖死,述律皇后摄政。述律平一直反对阿保机喜爱的深受汉文化影响的长子耶律倍继位,在打击了耶律倍的支持者后,顺利推选耶律德光继位。十一年,太原军阀石敬瑭为后唐主所攻,遣使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契丹援助,太宗乃亲率辽军长驱入援,败后唐兵,册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从此契丹的势力伸入中原。会同元年(938年),始改革官制,制定赋税。会同三年(940年),辽太宗把北部乌古地区肥美而近便的土地拨给南北院中的契丹贵族,令其前往耕种。五年,石敬瑭死,其侄石重贵立,在给契丹的表文中表示“称臣不称孙”,两国关系恶化。七年、八年,辽太宗两次兴师伐后晋,一再受挫。但他仍坚持南进。九年,辽太宗倾师南征,后晋兵溃。次年正月,辽灭后晋,辽太宗入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国号为辽,改元大同。在连年南征中,辽军大肆掳掠中原人民的财富,中原人民纷纷起义反抗。同时,契丹族人民也死伤惨重,厌战心理逐渐滋长。辽太宗在汴京驻留不足三月,就被迫仓促北返。行至栾城病死。
辽太宗对于辽朝最大的贡献是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随着契丹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用契丹族,掌握辽朝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契丹族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处,所以叫北面官。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