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中国北宋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
  赵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善吏道,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赵普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普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赵普建议宋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升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宋太祖依赵普计,于建隆二年(961年)“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963年),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年),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年),加强中央禁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年),削夺节度使兵权;统一全国,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年),赵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年)春,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赵普是个心狠手辣的任务,宋太祖当初只是对赵普说起冯瓒有才能,是当世少有的奇才,想重用他,赵普就感到冯瓒对自己相位的威胁,阴谋诬告冯瓒,将其流放海南。赵普入相后大肆敛财,贪赃枉法,包庇下属。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终因擅权被罢相。被罢相后,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宗即位,为了能名正言顺的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他逼死太祖的两个儿子,准备继续打击其弟赵廷美,于是决定问计于赵普。赵普编制了一个“金匮之盟”的故事,让太宗茅塞顿开,困扰太宗多年的夺位合法性问题一下解决了。赵普随即被起用为相,并和太宗一起编制罪名,将赵廷美一贬再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赵普再次免相职,出任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赵普上疏力谏收兵息战。雍熙四年(987年),赵普移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
  端拱元年(988年),赵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赵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赵普建议,对党项人采取羁縻政策。淳化元年(990年),赵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赵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淳化三年(992年)春,赵普又三次上表,请求辞归故里,宋太宗不准,拜普为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俸禄。是年七月,赵普薨。太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赠赵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赵配飨太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