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公元852年-912年)出身贫寒,二十六岁时朱温和他的哥哥朱存一起参加了黄巢的起义军。他英勇善战,很快得到提拔,黄巢对他也十分信任。但是,黄巢起义军在占领唐朝首都长安之后,由于缺乏治国经验,很快陷入了经济困境,此时唐朝军队进行反扑,朱温随即投降唐朝,赐名“全忠”。朱温的叛降动摇了军心,并且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实力,他还成为镇压起义军的主力。因为镇压起义“有功”,朱温受到了唐朝的嘉奖,得到了宰相的官衔,而且还被封王封侯,成为炙手可热的地方实力派。
当时,唐朝中央政府十分脆弱,地方的藩镇连年纷争,割据局面十分严重。朱温在获得朝廷的封赏之后,马上就开始谋求自己在地方的霸权。他对其他藩镇进行攻击,先后吞并了秦宗权、朱瑄、李茂贞、朱瑾等藩镇节度使的势力,成为河洛地区的霸主。通过这一系列的吞并战争,他的势力迅速膨胀,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的地方军阀。
朱温治军严酷,当时军队中的逃兵很多,他首创在士兵脸上刻字的方法,凡是逃走的一经发现脸上的刻字便要杀掉。他立了一条军法,凡是交战时,如果一队的队长战死了,这一队的士兵回来后便全部处斩,称之为“跋队斩”,防止士兵在打仗时后退逃跑。他的军法虽然残酷,却也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的各藩镇中都是最强的。
在实力一步步加强的同时,朱温对权力的追求也是越来越强烈。当时中央政府的宰相和宦官争权夺利,他们各自勾结地方的实力派藩镇,用来打击异己。朱温趁机干预朝政,带兵大杀宦官,他反过来杀掉了宰相崔胤,而且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裹胁长安全体平民跟随东迁。长安的宫殿和所有民房,悉数拆除。无数百姓转眼间成为赤贫,被朱温的汴州兵团押解上路,咒骂声和号哭声,连绵四百公里。长安,这座十朝古都,遭到有史以来最惨重的一次破坏,从此结束了累计上千年的都城历史,再也没有任何政权在此建都。
后来朱温感到昭宗还不完全听他指使,就派人杀了昭宗,立他的儿子十三岁的李祚为昭宣帝。此后,他又连续制造借口,清除自己称帝道路上的一切阻碍。
公元907年,朱温抛弃了唐朝皇帝赐给他的名字“朱全忠”,自己改名朱晃。表示与唐朝皇帝赐名的朱全忠一刀两断,也表示与农民起义将领的朱温毫不相干。在假惺惺地演了一幕大臣劝进、唐朝皇帝自愿禅让的丑剧后,朱温正式当了皇帝,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建立都城,改国号为梁,这就是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短命王朝后梁。
称帝的时候,朱温已经五十六岁。因为是依靠武力和欺诈夺取皇位,他自己对别人也充满戒心,总是怀疑手下的大将会发动叛乱,就像自己叛变黄巢和唐朝皇帝一样。于是,他毫不约束自己嗜杀的品性,大杀功臣,将手下最为得力的大将基本全部除掉,这样的倒行逆施,使军中人人自危,唯恐哪一天厄运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朱温称帝之后,昔日的对手纷纷以兴复唐朝为口号,联合起来对付他。晋王李克用是反对的核心力量。李克用以唐朝忠臣自居,而朱温篡夺了唐朝的皇位,这是他不能容忍的,而且朱温和李克用还曾经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仇怨,所以李克用时刻都想消灭朱温。朱温面对李克用的攻势,只能被动应战,国力消耗十分严重。
朱温的妻张氏聪敏贤惠,被称为“五代第一贤后”,分析政事往往有独特见解,朱温遇事必先问张氏然后施行。只可惜张氏在朱温称帝前就病故了。没有了约束,朱温便纵情声色,荒淫无度,连大臣的女眷和自己的儿媳都不放过,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终于,在公元912年六月,已经身患重病的朱温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所杀,他留给世人的,只有一个乱世,和三个烙下他人生轨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