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除夕夜吃饺子的习俗十分盛行。饺子的来历可追溯至唐朝,而真正出现饺子(角子)的名称则是在宋朝。
上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挖掘出的一座唐代古墓中,曾发现长约5厘米的小麦面制作的月牙形饺子,但因为南北朝时的馄饨也是“形如偃月”,类似现在饺子的形状,因此只能初步认为,唐代中国西部已经吃饺子了。至宋朝,《东京梦华录》出现了“水晶角儿”的记载,《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中有“诸色角儿”,说明宋代的饺子品种已经很多。到了元朝,饺子的品种更多,撇列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等名称均在当时的文字记载中经常出现,大抵以角儿的馅心、皮子的性质和角儿的形状来命名。
大年三十不仅要包饺子,也要吃饺子。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元明时已经形成。《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后经传承完善,便形成了后世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以为辞旧更新之义。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的响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煮熟捞出后要先供诸神、列宗,然后伴着其他食品吃饺子。